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別讓自己成為孩子功課不好的那個原因

今天去上一場心智圖的體驗課程,內容精彩豐富,老師也做了很多引導,讓我對心智圖的效果很有感。但是讓我更有感的,是跟我坐在同一桌的一對母子......。

這對母子,孩子已經小六了,媽媽一開始上課就跟老師說孩子考試成績很差,也沒什麼心思在課業上,來上課看能不能好一點,接著,老師每一個引導,她便在旁罵兒子做得不夠標準,跟孩子說他畫的連媽媽都看不懂,做成筆記以後他自己復習也一定看不懂......。

當老師在講解心智圖的要領,並要我們試著閱讀一篇文章以做出心智圖時,他兒子看到最後一段描寫3座風光明媚的小島,就在紙上畫起了小島,當然,又被罵了一次(不畫心智圖畫什麼小島?),孩子回應:老師說可以畫畫......;後來,媽媽又在一旁叨念著他抓不到重點,孩子壓抑著怒氣回嘴了,孩子說:老師說每個人都要畫,你自己為什麼都不畫?

是的,這位媽媽,如果你自己動手畫,就會知道,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後來孩子去洗手間,老師跟媽媽關心了一下孩子剛才畫的狀況,媽媽邊拿孩子畫的心智圖,邊跟老師說孩子的字很醜,這時我終於聽到一句比較正面的,媽媽承認孩子剛才有認真。

其實我真的很想跟這位媽媽說,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媽媽的問題。就好像當一個孩子學走路時,他每次要伸腳跨步,媽媽就在一旁緊盯,嫌他走不穩、嫌他姿勢不挺、嫌他跨得太大步或太小步......,說真的,是你還願意走嗎?不走,會突然就走得很好嗎?

我也很想跟這位媽媽說,孩子今天願意跟你來,就很棒了!代表他也想要改變現況,還有,孩子今天只是小小的回嘴,如果孩子青春期到了,還能隨你操弄、全程責罵而只是小回嘴嗎?

不過,我通通忍住沒有講,因為只要是人,面對別人的批評都一定會防禦的,而且,講了她也不會因此就想要改,多半只是會覺得是我多事;就算想要改,長期慣性使然,最後一定還是走一樣的路...,像這樣說了也沒有用的話,就不用說了。只能希望她願意花一萬多讓孩子去上課,把孩子交給懂得欣賞的專家,讓孩子有一點機會獲得肯定,終究能有勇氣正面面對人生挑戰。

但是,看別人的問題總是特別容易看得清楚,回家路上我也想了很多,突然擔心起自己可能也曾經因為陷入某種執著而這樣對待孩子過!或許這就是易子而教的必要性吧,對學生或別人的孩子就不敢這樣恣意傷害了,講話再怎麼樣也會修飾一下,再怎麼樣也會提醒自己要看到孩子的優點,用鼓勵拉近距離.......

英文有句俗語說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親近生慢侮),所以教小孩,許多人會說要易子而教,或者是送補習班、安親班,以免破壞親子關係。但是如果要修行,就要把自家的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學習尊重和設身處地,才會有好的效果呢!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家孩子也對讀書、學才藝...沒天份或三分鐘熱度嗎?

昨天有朋友在聊自家的孩子曾學習過,以及曾放棄過的才藝,學習的原因,是為了找出孩子的天賦,放棄的原因,則是因為覺得孩子沒有天份。

於是,小三的孩子,淺嘗即止的學了羽毛球,結論是自己肢體不協調,打不好羽毛球,自此放棄;小二的孩子,學畫畫時被父母罵畫得不像,結論是沒天份,自此抗拒畫畫;國中的孩子,成績不好,被成績定義為不是念書的料,雖然也還沒找到其他興趣,但還是直接被編派朝向高職發展......。這樣的例子,合理嗎?少見嗎?

當今也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在一場又一場的才藝課間趕場,或者每天學的才藝都不同,也有半年學三種,一年學六種的,目的都是想找出孩子的天賦,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有的老師太兇,有的同儕不守規矩,有的很難,有的很無聊,有時則是因為和新課程時間衝突,或者是隨著年紀漸長課業壓力加大,不由得一個一個放掉,幾乎每個孩子參加半年一年就放掉的才藝課都很多,結論也多半都是孩子沒天份或者不感興趣。

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學過的好像也不少,鋼琴、美術(國畫、西畫)、書法,雖然至少都有個三五年,也用來考上美術班,但好像也沒什麼突出的表現,一樣也被定義為沒天份,除了毛筆外,對於被定義為沒天份的繪畫和鋼琴,好像到長大後也不曾再拾起過任何一次了。不只是沒感覺,似乎還有一些自認沒信心、沒能力的聲音,在心裡阻擋著我。

想一想,如果沒有比賽、沒有獎項,只是單純在學習畫畫,學習賞畫,學習聽音樂,學習彈鋼琴,我還會不會像現在這樣,聽到藝術就想轉身呢?到底幼時學琴、學畫,是為我的生命打開藝術的門,還是關上藝術的門?到底眾多家長為自家孩子用心規劃、投資的各式才藝課程,又是為孩子打開門,還是關上門?天賦、興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就不用再繼續下去?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以現在的我來看,讀書、學才藝,重點應該都不是天份,沒有"不是讀書的料","沒有音樂、畫畫的天份"這種事,讀書和學才藝一樣,學的都應該是一種態度,不應該試圖從中找到什麼天份,當然,更不應該因為"沒天份"這種理由而放棄。

不管是讀書還是學才藝,該學習的,都是"面對"的態度,面對任務時不逃避,不會因為老師嚴格而退縮,不會因為常常失敗、或者沒得獎而放棄,學習看到自己的成長,學習看到別人面對的態度,學習看到老師和父母的用心,學習嘗試取捨選擇真正所愛(如果真的有的話)。

昨天,出版社的經營者聊天時跟我分享,她用過一位"台大"畢業的編輯,沒打卡時都直接從她抽屜拿她的章蓋在卡片上,她警告未果,後來她被挖角高升了,這位編輯又找她,想到她公司工作,她當然不可能錄用。您認同嗎?考上名校又如何?有天份、會讀書又如何?基本的人格教育不完整,連這種小事都不敢面對,能駛得萬年船嗎?

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這個"用",應該是從認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議題而養成的,如果我們對家中的孩子評語也是沒天份、三分鐘熱度、不是***的料,是否再重新檢視一次自己是否有把評量基準放對?用"面對"的態度,陪伴孩子學習"面對"這門功課呢?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學習照見自己的情緒由來 也要用正面表列

昨天,跟我一起在學校當圖書館志工的媽媽說,時常看到我分享一些好文章,她以前都會打孩子,這次孩子即使月考考八十幾分,她也跟孩子說沒關係,相信下次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讓我聽了覺得很感動呢!

她說,看那些文章都覺得很佩服,為什麼別的父母都能那麼有耐性不生氣呢?其實,也有在寫東西的我自己知道,不是能有耐性不生氣,而是在學習觀照自己情緒的同時,總能有那麼幾次看到情緒是哪裡生出來的,而看到了,就不會生氣了,因為情緒往往都是從自己的心裡生出來的,不是孩子造成的!而愈常觀照,就會愈少生氣,也愈能理解孩子了。

其實很多分享教養心得的人,也不見得都完全不會抓狂,只是抓狂本身就是一種盲目的狀態,心中沒有"原來如此"的靈光一閃,當然也沒有分享從中所學的價值,普遍的人更不會願意被看到失控的狀態,又怎麼會自己寫下來分享呢!頂多也只會寫在重重上鎖的私人日記裡吧!😆

所以,不用羨慕別人,只要各取所需,從別人的分享中看到可以幫助自己成長的做法,並加以思考和學習就好了,別人家的孩子不見得比較懂事,別人的父母也不見得比較有耐性呢!也不用責怪自己,而是要學習看到自己,肯定自己的努力,從剛開始的一次兩次到成為我們思維的一部份,才能積累足夠的能量來面對孩子的青少年時期啊...😜

邀請大家一起學習看到自己,跟引導孩子一樣,不要負面表列,而要正面表列,看到自己做到的那一次兩次,給自己肯定和鼓勵,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愈來愈好的!把你的成功經驗記錄下來,說不定大家以後也都能出書哦!一起用正能量影響社會!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自我反省書

原本一直覺得孩子的老師沒什麼在管事,但週末看到老師寫給家長的信,信中細數班上有孩子言語霸凌其他孩子、罵髒話、犯錯卻說謊找理由...,期待家長一同注意孩子的言行,一同引導孩子,才發現原來這些事她也有放在心上呢!

認真想想,覺得老師也真夠辛苦的,如果班上有10個孩子會言語霸凌他人,老師可能面對的是20個人同學有奇怪的價值觀(只是10個付諸行動了),而這20個孩子可能正是家裡有奇怪的價值觀,或者沒有用心注意到孩子言行,孩子再去影響其他孩子,問題就更大了!

要面對的孩子這麼多,每個孩子背後可能還有各式想法、各式狀況的家長?而每個家長都要解決生活層面的問題、經濟的問題、夫妻的問題、教養的問題...,問題這麼多,每個人、每個問題都要能解決到位,也真是不容易呢!

我們很可能看到一個問題就覺得家庭教育失敗、學校教育失敗甚至是社會教育失敗,覺得老師應該如何如何,別的家長應該如何如何,卻忘了自省自己應該如何如何......。

再向上推,主任、校長也要面對各式各樣難纏的問題,再向上是教育局、政府、國家......,哎呀!光想就頭痛了!!!

當然,批評別人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一點用也沒有啊!決定從今天起,多想一想自己能怎麼做,想想怎麼能讓自己更好、環境更好...,不要再對其他人有批評的思維了。畢竟,就像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畢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其他人正面對的問題,有多麼複雜呢!認真想想,大家都好不容易啊!

如果能換個角度,拿掉挑錯的眼鏡,多看別人做的事,多同理,多感恩,少唱衰,不管世界會不會不一樣,但相信自己的世界,一定會先改變的吧!

最後再向用心、辛苦的大家致敬!謝謝你們一直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大家各司其職,一起加油!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限制、禁止有用嗎?

常常看到有爸爸媽媽在社群詢問,應該限制孩子用3C的時間嗎?應該讓孩子去同學家過夜嗎?應該給孩子多少零用錢?......看到的好多都是限制,然後又怕給限制孩子會反彈,然後就會很多人回應,提到的也都是各式各樣的限制方法。卻很少看到怎樣能給孩子視野、怎樣能讓孩子珍愛自己、怎樣能讓孩子自發向上...等詢問...。

限制孩子用3C 不如提醒珍愛眼睛

任何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的限制,一定都有其原因,像是限制孩子用3C,就是因為怕孩子眼睛搞壞了,或者佔用太多時間沒空念書,但是在面對孩子時,就只剩下用負面表列的"限制"這個層面,所以孩子就會反彈,因為不明白背後的那層用心,或者小時候放任,到大了情況難以控制,才開始採用嚴厲手段,於是一不小心就上了社會新聞。

當然,很多爸爸媽媽會說有提醒孩子會近視,但是不妨再仔細想想,孩子是否了解近視是什麼意思,是否真的明白以後必須承受的諸多不便並且滿心願意承受?還是會誤以為花錢戴角膜塑型片或買眼鏡就可以全部解決,而錢是父母在花不是他們?

如果可以從小就不斷溝通,透過生活經驗提醒孩子"體會"到眼睛的重要性,認知到眼睛要用到80歲,而且任何矯正都所費不貲、長期甚至可能有失明等嚴重後遺症,而且要自己買單,還會限制職業選擇...,用正面表列讓孩子明白保護好眼睛在未來的數十年可以獲得的自由和優勢,讓孩子自發性的保護眼睛,是不是會更有效?

限制孩子交友、零用錢  不如陪伴孩子學習感恩、自律和自愛
很多父母用負面表列限制孩子用3C或耍廢的時間、限制孩子的交友,許多都是為了孩子的學習,但到了面對孩子時,也常只剩下責罵和控制。

但如果可以從小用正面表列肯定孩子做到感恩、自律和自愛,感謝自己有受教育以貢獻社會的機會(做人的價值),也陪伴孩子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成就感,自己願意好好管理時間,選擇益友...。當孩子自己想要更好,也相信自己能更好時,怎麼還會需要責罵和控制呢?

難道都不能限制嗎?

不知道會不會有很多人跳起來問:難道都不能限制嗎?目前我的感覺,"限制"比較有成效的時間,大概是要在孩子小三、小四以前,因為還沒有太大的自主意識,或許可以接受比較多的限制,當然,也要同時讓他們學習了解原因。

也就是說,從小的陪伴,用稍微嚴格的態度和有規律性的計畫,陪伴孩子去體察、去珍惜,奠定親子間情感深厚的根基,透過生活去

尺度真難拿捏?謝謝孩子給我們自省及學習成長的機會

陪伴孩子確實尺度很難拿捏,雖然養成好的習慣,當然最好是愈早愈好,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家孩子自小就很難管教,也不妨思考看看自己的手段是不是太高壓了?是不是做太多了?是不是太多限制,太少鼓勵?

如果你覺得自家孩子到國中、高中都還很乖,也不妨思考自己的手段是不是太高壓了?是不是做太多了?是不是太多限制,太少鼓勵?因為情緒會一直尋找出口,不是不爆,只是缺口未找到而已。
學習自律、取捨和設身處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良好的品格,像這樣適度的限制和引導是可以的,然後父母就可以慢慢放手,讓孩子試著從自己規劃和面對中學習和成長。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是要提醒父母教養自己,而不是教養他們!謝謝孩子給我們自省及學習成長的機會。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考前的各種症頭

本週四、五念國小的弟弟要月考,從上週末就開始準備考試,當然各種症頭也陸續出現...。不過還好遇到狀況都會來問媽媽如何應對,在這裡分享各種症頭的應對方法給大家參考(不過聽說有些學校前兩天就考完了,那就...下次參考囉^^")

1.走來走去,靜不下心:

上週日小五的弟弟要準備週一的平時考,但卻在家裡走來走去,跟我說他靜不下心讀書,我判斷通常是因為要準備的東西多,不知該從何著手。

於是請他先把當天要念的內容和時間排出(大概有個方向,不用完全照著走),他要準備國語和自然,於是從國語著手,我請他先把國語要考的各課,隨便找20個字出來寫(平均分散,每一課找幾個字),寫完拿給我看。

果然後面就沒再走來走去了......。重點就是要先有方向,再開始走第一步。

2.念社會念到很想睡:

如果已經念了半小時以上,就要休息一下,但他是一開始念又想睡,我就判斷應該是在字裡行間迷路了。

於是我請他依目錄到大標題、小標題先看過一次,再把內容瀏覽過一次,才開始細看內容。細看內容也以段落為單位,讀完一個段落再圈出關鍵字(粗體字、名詞、數字、因果...);最後再把段落遮起來,看大標題回想一次。(會畫心智圖的也可以用心智圖)

3.老師發考卷回家,寫得很煩:

一張雙面數學考卷的回家作業,想到要寫完就覺得很累,所以又走來走去不想開始。我提出一場挑戰,如果能半小時內寫完,又能有85分以上,就會有獎勵(晚上陪他睡覺@@)。倒數5秒後按下計時器,挑戰開始。結果,26分鐘完賽,而且97分。


以上給各位同學參考,也歡迎交流您家寶貝的症頭,可以集思廣益哦!^O^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心態的具體做法

前情提要~

不管是孩子的人生,還是我們的人生,都如海水一般有波瀾起伏,重要的是當低潮時仍能肯定自我的價值,持續抱持目標,努力吸收、學習,持續前進,用正面的態度擁抱人生的每一個經驗~~

如果您同意教養應該把「幫助孩子能夠用正面積極的態度,正視挫折」這個目標當最高指導原則,請繼續看下去~~

從自己堅持及放棄的經驗,我發現如果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又遇到挫折,就會很容易放棄;知道為什麼要做的話,遇到什麼挫折都不怕...

如果,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但卻因此被肯定,也會從中找到意義;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又能得到成功經驗,就會更加強自己的信心!

由此可知,什麼很重要呢?1.知道為什麼要做很重要;2.獲得成功的經驗也很重要。


堅持與放棄的四個象限
知道
不知道
挫折
堅持
放棄
成功
更有勇氣
找出意義
再嘗試的勇氣

========================================

然而,您有發現嗎?其實,四個象限中,只有一個象限的狀況,會讓孩子走向放棄......

那麼,為什麼「放棄」這一個象限,竟會成為當今孩子學習及面對人生的常態呢?原來,竟然是社會和家裡一直拼了命把孩子推向這一個象限的!!!

1.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在現今物質豐富的時代,多數孩子失去了最直覺式的「物質匱乏感」,而在基本生活需求已經無虞下,「過更好的生活」又太過抽象,因此很難理解為什麼要學習?什麼又是為了自己而學習?


2.被定義為學習的失敗者:

當今社會的價值,或者是父母師長同學結果論的價值觀,拼了命在告訴孩子他們是失敗的、挫折的(沒有9X分、沒有100分、比不上別人、沒有能力、沒有天份......),如果覺得自己沒有機會也沒有希望,提早放棄的結果當然更難從進步中感受到樂趣,換做是我們自己,會堅持嗎?

所以幫助孩子學習,就可以從兩個面向著手,一就是讓他們體會到為什麼要學習,進一步想要學習,二則是讓他們獲得成功的經驗。


1.如何能讓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認同學習的價值?

前面有提到,在當今基本生活需求已經無虞下,「過更好的生活」又太過抽象,因此很難理解為什麼要學習(除非目前家庭經濟仍遇到相當大的困難),新世代的父母,應著眼於社會的需求,鼓勵孩子為社會貢獻心力。相信「砌磚工人」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為了砌磚而砌磚,是一種層次,但為了建造教堂,甚至是建造療癒人心的宗教聚會所而砌磚,則又是完全不同的層次。

具體做法:

(1)父母帶領孩子觀察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2)父母帶領孩子時時關注"各行各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帶孩子感謝他們的付出,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喜不喜歡,需要加強些什麼?
(3)認知到天道酬勤,而且能力愈大,責任愈大。
(4)偉人傳記是教養的好幫手。
(5)父母也要關懷社會,捨棄大環境以功名利祿為主的價值觀。
(有好的榜樣(偉人、父母),又能認識社會需求,孩子自然會想要提升,以貢獻所長。

2.如何能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成長,進而愛上學習,主動學習

具體做法:

(1)把重點放在學習的過程,分數或得獎與否只是參考,重點在看到孩子做到的,而非沒做到的,肯定孩子的付出,也要學習帶領孩子看到自己的付出,並且在付出的過程中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學習看到自己的價值;
(2)父母學習阿德勒的鼓勵原則,多給予"具體"的鼓勵,並把眼光放在過程而非成果,培養出充滿勇氣的孩子;
(3)父母帶孩子學習看到每個人的價值:認知課業和跑步、繪畫...地位相當,只是大家專長與喜好不同,因此能建構出多元多彩的社會。對於有付出努力的各項專長給予賞識,包括同學的,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4)父母自己也要熱愛學習與挑戰,時常分享從學習及挑戰中獲得的成長,以身示教。建議父母親也可以安排各領域的學習和進修。

是的!都是家長的功課!您認同嗎? 以上幾點小小的看法給大家參考,歡迎討論~~~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所處的位置造成溝通上的落差

前陣子在忙出版社的稿子,過程中遇到一位受訪者詢問,如果她提供刊登的團體照照片中有他人,是否會有肖像權的問題。說真的,對於沒概念的我來說,好像是很值得擔憂的問題呢!於是我跟她說,幫她詢問後回覆。

這個問題我詢問社長,社長的回答除了簡單2個字:「不會」以外,還外加一串抱怨,說她老早就跟受訪者說過了,還跟我抱怨為什麼這位受訪者老早就問了她,又問了另一位,現在又再問我,怎麼有人這麼奇怪......。

我聽了她的「不會」之後,覺得很難跟受訪者交待,於是我又上網GOOGLE,告知受訪者「不會」,「因為她自己也在照片中,同時也不是針對其他人的「特寫」,所以不會有肖像權的問題。」

受訪者於是恍然大悟說她了解了......。

我想要說的是,權威者以其權威的地位和經歷,會認為別人的信賴是理所當然,任何事無需多言,但是,如果沒有真的針對別人提出的疑問做解答,那個疑問會一直在,而且一直不停找地方冒出來,造成各式各樣的誤會。而我剛好能對症下藥終結她的疑問,或許正因為我跟她處於相同的無知狀態?

前陣子我們佛堂也有發生這樣的溝通落差,更讓我深深感覺這真的是在高位者常見的溝通誤區呢!所以,看起來,不管在哪個位置,要解決問題,就要先學習同理,同理能解決情緒,更能進而解決問題。

或許,當下次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可以先仔細詢問他的想法,釐清問題,再回覆幫他了解看看,再詢問專家或上網GOOGLE,再回頭看看GOOGLE出來的答案能否解決他的問題,才不會讓疑問一直不停找地方冒出來,造成各式各樣的誤會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增進讀書效率的20分鐘計時器管理

增進讀書效率的20分鐘計時器管理

上週六老公去爬北大武山,我和孩子在家,想起要帶孩子一起試試前陣子學到的讀書方法,拿著計時器,跟孩子說,我們來試試20分鐘專心讀書,看能讀多少~

於是我們3個把要讀的書和讀書工具的尺準備好,計時器按下去......。

中間我們真的很專心,老大驚訝的發現,他看完一個單元的地理,並復習第一次段考至今的新教內容,居然只花費16分鐘!(我請他先預習整個單元,再復習段考後老師新教的內容);老二也是不到20分鐘,就把週一要小考的國語範圍準備完了;我則在20分鐘內,看了楊定一的書"全部的你"超過100頁!!!

在專心20分鐘後的休息10分鐘,也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光陰的飛逝啊~~~~~~

這效率很讓我們3個人驚豔!

但我不想一次把孩子的胃口搞壞,只是讓他們體驗一下,感受一下,於是2個回合以後,他們2個就一起玩家裡WII的瑪莉歐賽車了。

老大回饋說,以後晚上讀書,他也要用計時器管理,但他覺得20分鐘有點短;兩個孩子平常都喜歡在YOUTUBE看影片,我時常提醒他們自律,但都效果不彰,但這次體驗後,兩個孩子都主動提出要把平板交給我保管,跟我說他以後讀完才會用平板,不過我還是請他們讀書時放抽屜就好,我...不想保管......@@

我跟他們分享,一般提升專注力的蕃茄鐘管理法,是建議一次設定專心25分鐘休息5分鐘,但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調整,像是要完成10題數學題,也可以設定30分鐘,然後提早完的時間就當成自己休息的時間,這也可以變成限時解題的訓練,做為大考前自己訓練縮短解題時間的方法。

各位同學也可以一起試著陪伴孩子感受專心的效率,但是要記得,可以循序漸進。我們家的孩子大了,所以我從20分鐘開始,年幼的孩子不妨試著從5分鐘、10分鐘開始!只要能專注,就要提醒他感受其中的差別,並加以鼓勵。如果不行的話呢?也記得要感謝他願意嘗試,鼓勵他下次一定可以哦!

這一篇有提到好幾種提升讀書效率的讀書方法,還有和孩子溝通的注意要點哦!你看到了幾種呢?分享一下吧!

#讀書方法

#主動學習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你應該放下的,就是自己嚇自己的每一件事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你最應該放下的,就是自己嚇自己的每一件事

跟家中有孩子的爸爸媽媽聊天,不難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恐懼,從食衣住行到育到樂,從嬰兒階段喝的奶比別人少、挑食、吃飯慢、玩玩具不專心、不喜歡看書、不喜歡玩積木、不夠聽話、學才藝不上心、到求學階段注音不會、數學不好、英文跟不上......。會有那麼多的擔心,以致於把心思放在未來,而不是現在,失去了當下和孩子共享的時光,或許,反而是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思維。

用趕時間的態度餵孩子吃飯、穿衣服;用催促、盯進度的心情跟催著孩子閱讀;花費時間和金錢為孩子挑選所費不貲的積木或益智玩具後丟給孩子期待他自動自發的熱愛,而當孩子不愛玩時上網問為何自家孩子不愛玩玩具,是不是發展有問題......;用投資的心情讓孩子嘗試各式各樣坊間的才藝,卻在孩子遇到瓶頸時教孩子學會放棄;或者是在面對課業壓力時,責怪孩子不用功、不用心、不是讀書的料......,什麼奇奇怪怪的話都出來了,卻沒有嘗試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耳朵聽,一起找出積極面對的方法......。

現代人注重效率,這些有部份也都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一路走來,我發現認真和樂在其中的陪伴,才能不枉費親子間的緣份。要用耐心和鼓勵陪伴孩子學習自己吃飯、穿衣服,認知到如果時間來不及,是因為大人不懂得提早準備與規劃;自己要熱愛閱讀並且陪伴孩子挑選好書、親子共讀,牽著孩子的手一同愛上閱讀;陪伴孩子一起玩玩具、堆積木、拼拼圖,或者只是堆疊各式各樣的物品;不一定要上才藝課,也不一定要當學霸,但是各式各樣的學習都陪孩子一起學習,了解孩子正在面對些什麼,鼓勵他正面擁抱挫折,將之視為成長的機會,並且從中學習與成長。

有位教出2個懂事又優秀孩子的大學教授曾與我分享,她身體不好(不到50歲卻住院過三、四十次,開刀十餘次,三~四次的病危通知),工作又忙,但她重視陪伴的品質,像是全家的晚餐時間,與孩子的出遊機會,以及參與孩子在校的比賽活動等......,她也重視孩子獨立的能力,所以男孩國小就參加自行車車隊,國三就跟團環島......,孩子也在她的放手下,學會了獨立自理的能力。

有一句話我一直放在心上,許多父母都在陪伴孩子時企盼著擁有自己的時間,但如果能夠把陪伴孩子時的每一秒都當成自己的時間,才能真正擁有全部的時間。

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光芒,來到世界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使命,交織出人世間的多彩多姿,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最重要的就是能夠一直堅定前行,在路程中有兵來將擋的勇氣,並願意廣結善緣,做別人的天使,為自己的生命散發最獨特的光彩,就能不枉此生。而要帶領孩子走向這樣的路程,父母該做的,其實也只是放下擔心和害怕,用愛陪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