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家孩子也對讀書、學才藝...沒天份或三分鐘熱度嗎?

昨天有朋友在聊自家的孩子曾學習過,以及曾放棄過的才藝,學習的原因,是為了找出孩子的天賦,放棄的原因,則是因為覺得孩子沒有天份。

於是,小三的孩子,淺嘗即止的學了羽毛球,結論是自己肢體不協調,打不好羽毛球,自此放棄;小二的孩子,學畫畫時被父母罵畫得不像,結論是沒天份,自此抗拒畫畫;國中的孩子,成績不好,被成績定義為不是念書的料,雖然也還沒找到其他興趣,但還是直接被編派朝向高職發展......。這樣的例子,合理嗎?少見嗎?

當今也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在一場又一場的才藝課間趕場,或者每天學的才藝都不同,也有半年學三種,一年學六種的,目的都是想找出孩子的天賦,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有的老師太兇,有的同儕不守規矩,有的很難,有的很無聊,有時則是因為和新課程時間衝突,或者是隨著年紀漸長課業壓力加大,不由得一個一個放掉,幾乎每個孩子參加半年一年就放掉的才藝課都很多,結論也多半都是孩子沒天份或者不感興趣。

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學過的好像也不少,鋼琴、美術(國畫、西畫)、書法,雖然至少都有個三五年,也用來考上美術班,但好像也沒什麼突出的表現,一樣也被定義為沒天份,除了毛筆外,對於被定義為沒天份的繪畫和鋼琴,好像到長大後也不曾再拾起過任何一次了。不只是沒感覺,似乎還有一些自認沒信心、沒能力的聲音,在心裡阻擋著我。

想一想,如果沒有比賽、沒有獎項,只是單純在學習畫畫,學習賞畫,學習聽音樂,學習彈鋼琴,我還會不會像現在這樣,聽到藝術就想轉身呢?到底幼時學琴、學畫,是為我的生命打開藝術的門,還是關上藝術的門?到底眾多家長為自家孩子用心規劃、投資的各式才藝課程,又是為孩子打開門,還是關上門?天賦、興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就不用再繼續下去?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以現在的我來看,讀書、學才藝,重點應該都不是天份,沒有"不是讀書的料","沒有音樂、畫畫的天份"這種事,讀書和學才藝一樣,學的都應該是一種態度,不應該試圖從中找到什麼天份,當然,更不應該因為"沒天份"這種理由而放棄。

不管是讀書還是學才藝,該學習的,都是"面對"的態度,面對任務時不逃避,不會因為老師嚴格而退縮,不會因為常常失敗、或者沒得獎而放棄,學習看到自己的成長,學習看到別人面對的態度,學習看到老師和父母的用心,學習嘗試取捨選擇真正所愛(如果真的有的話)。

昨天,出版社的經營者聊天時跟我分享,她用過一位"台大"畢業的編輯,沒打卡時都直接從她抽屜拿她的章蓋在卡片上,她警告未果,後來她被挖角高升了,這位編輯又找她,想到她公司工作,她當然不可能錄用。您認同嗎?考上名校又如何?有天份、會讀書又如何?基本的人格教育不完整,連這種小事都不敢面對,能駛得萬年船嗎?

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這個"用",應該是從認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議題而養成的,如果我們對家中的孩子評語也是沒天份、三分鐘熱度、不是***的料,是否再重新檢視一次自己是否有把評量基準放對?用"面對"的態度,陪伴孩子學習"面對"這門功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