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0329今天我學到-線性思維

今天聽喜馬拉雅音頻課程林紫的心理課,學到自我覺察應避免的"線性思維",覺得這也跟我的自我發現經驗有關聯,還記得之前在報社工作時,同事就跟我說過,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還有更多的灰色,那時思考這個問題,總覺得這應該是某些為自己卸責之詞,但後來愈來愈發覺有道理。

今天林紫的心理課,講到自我覺察應避免的"線性思維",我就回憶到跟同事的這段對話,到底我早年的線性思維是如何建立的呢?跟台灣不重視教孩子思考,只重視孩子聽話有關吧!所以很多事不是對,就變成錯了,很多事沒有達到好的標準,就變成壞了,以功利的社會價值來自我評價,如果沒有達到,自己就變成不好了...

老公常因為孩子的頂嘴而不開心,甚至直接用言語指責,我私底下都會跟他說,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很好嗎?孩子願意跟你提出來,也代表你們之間還處於能溝通的狀態,不是很好嗎?如果你覺得他態度不對,不妨跟他說,很高興他有意見願意表達,但是態度上讓人感覺不太舒服,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語氣呢?老公情緒平靜時都很能認同我的提醒,但是就是慣性的在聽到孩子意見不同時,會反射性的生氣,然後就講出不太能聽的話,或者威脅,但或許這也都只是過程吧,多幾次情緒平靜時的溝通,大家都能愈來愈進步!

GOOGLE線性思維查到了這一篇,覺得很不錯。

改變線性思維,才是認知升級第一步  https://medium.com/@xmy1108/%E8%BD%89%E8%BC%89-%E6%94%B9%E8%AE%8A%E7%B7%9A%E6%80%A7%E6%80%9D%E7%B6%AD-%E6%89%8D%E6%98%AF%E8%AA%8D%E7%9F%A5%E5%8D%87%E7%B4%9A%E7%AC%AC%E4%B8%80%E6%AD%A5-f068797de842

博雅主義成人教育

 今天美娟學姐導讀博雅主義成人教育,老師提到張忠謀17歲時在美國讀到荷馬的史詩,好奇回家查了一下典故,才知道原來是張忠謀的自傳裡提到自己在哈佛大一時的學習,是充滿了人文領域的學習的。這不由得讓我又想起自己的大學時代,本系唯一有印象上過與新聞無關而和人文素養有關的,就是藝術欣賞了,到底是我的問題(選修太多管理學院的課了?),還是學校排課的問題呢?成績單應該已經不可考了,但想想自己的年少無知,或許是我自己的問題也未有可知呢...。唉~20歲時的我的心,究竟在哪裡呢?

前幾天聽"聽天下"PODCAST的林之晨專欄,主題是大學4年的效益持續衰退,內容中提到自學能力的重要,以及高中畢業後先去工作,再依所見所聞做後續進修的選擇。剛好跟表姐聊天時有聊到類似的概念,常聽的投資頻道主持人游庭皓從台大國發所休學了,原因是學習好像不一定要在學校,自己學效率更高,表姐也提到自己的學生(目前在美國做虛擬貨幣新創)也有相同的看法。最近又開始幫出版社寫EMBA的新書,覺得一個奮發的EMBA經營,還是能創造相當大的價值,但是前提是學校必須要有開放和進取的氛圍,教授必須謙卑、開放和進取,但這在台灣的大學卻是非常困難的,思維的侷限性加上自視甚高造成的障礙,正是前進的障礙啊。但是如果不經EMBA學生經常性的衝撞,要讓教授懂得謙卑又實在很困難呢!

同時,林之晨說新創事業愈來愈看重學力而非學歷,應該還是指特定領域的工作為主,有些類型的工作,如果沒有經過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應該還是蠻有困難的吧!但這樣說起來好像把大學教育當成是職業訓練(雖然我覺得台灣的大學教育就是職業訓練無誤),但似乎又不符合教育界的人對大學的定義(走向研究的前置教育?)

總之,之前就建議兒子在考上大學後給自己一年GAP YEAR,不然我真心覺得因為時間到了而去念大學,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自我發現與活出更好的自己

今天下午準備晚餐時聽了喜馬拉雅林紫老師心理學的課,講了周哈里窗和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思考自己的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或未知我,以及本我、自我和超我,覺得真複雜,一向不喜歡太複雜的事的我,回想前幾次自我發現的經驗,發覺追求自我發現不太符合我的價值觀。

雖然幾次自我發現的經驗都讓我深深感動,但我總覺得自我發現這種事有點可遇不可求,更重要的應該是活出更好的自己,而這未必必須要不斷的自我發現才能達成,而是在活出更好的自己路上,可將偶而出現的自我發現視為人生旅程中的驚喜即可。

如何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呢?關鍵應該是成長型思維吧!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從生活中不斷的前進和探索,無論是過往的經驗,或者現在、未來的生活經驗,都能從中找到驚喜,這驚喜的來源可含括周哈里窗的四個象限,無論是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或未知我,而不是只來自其中某幾個象限。

正像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人生的幸福完全取決於自己,重點不在於事情"是什麼"或"為什麼",而是我們如何看待事件、世界或自身。

除了生活中的體驗,情緒感受也是自我發現極佳的入口,無論是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如果能懂得課題分離,觀察情緒的來源,就常常能有意外的自我發現。

剛看到CHEERS "培養強大心靈的五個方法"這一篇不錯,5種方法是分離、補償、昇華、幽默和利他,很簡單明瞭的指南,可以照著實行~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942&page=2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尋找工作意義與反思工作意義

 今天皓皓在節目中說,工作的疲累常來自於在心理上和厭惡工作的感受拔河,所以自己當老闆的常常不會累,晚上跟老公討論,老公認為應釐清是心理上的疲累還是生理上的疲累,和厭惡工作的心拔河應該會造成心理上的疲累...

今天上研究方法,王副提到研究主題可考慮研究的市場價值或前瞻性,心理學中有所謂的意義治療,或許研究"意義學",找到協助人們找到意義的方法,是一條途徑,這樣應該有市場價值和前瞻性吧?

但不由得又思考,工作意義到底是透過有意識的設定目標加以找尋,還是養成日常的反思更有效率呢?

就像學生學習,應該提醒他們有意識的去找尋、感受學習的意義,還是學習後再反思所學的意義比較好呢?或者應該雙管齊下?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0319今天我學到--原來活動可以這樣辦

 今天參加本校教育學院辦的《教育發展趨勢論壇4-跨域對話 談素養怎麼教系列》不僅內容很有啟發性,更令人有感的是,這真是我參加過最有能看出主辦單位環境素養的論壇活動!!!

不像其他單位會印一大堆甚至是整本的資料,這一場沒有印半張,甚至連議程都只有小小一張印在名牌上(當然現場也有1張海報可以看!),而且一律只提供素食便當,不吃的報名時可以不申請午餐券,自行去外面吃!(連免洗筷也不附,沒有餐具的自己再跟他們索取)!

今天看到幾位學者和老師的風範,楊巧玲院長、史英教授、黃琴扉教授和上台分享的老師們對環境有愛有好奇有責任,對孩子有使命感,對生命有止於至善的追求,而不是行屍走肉得過且過或者敷衍了事!

還看到很有希望的下一代,有兩位高中生上台分享108課綱下探索與實作的課程,有一位是前鎮高中的同學,還有一位雄中的同學,都很優秀,是未來的棟樑!

希望這些好的能量能不斷向外傳遞!!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0312今天我學到-人生,要一直努力到機會來臨!

 12日採訪中信造船集團韓董事長,非常帥的高齡者,80歲了還十分挺拔而且健步如飛,而且對於一路走來的脈絡軌跡描述條理分明,至今仍有感恩有理想,真的十分不容易啊!

去程搭車時台企銀的襄理就跟我大概聊了中信的發展軌跡,訪談時韓董事長又再提了其他銀行辦了一年辦不下來的聯貸案,台企銀不到2個月就幫他辦下來的事,回程時跟銀行襄理詢問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才了解聯貸窗口的重要性!

原來,負責承作放款的業務人員,擔任的是銀行和企業中間了解和傳達的任務,當做為窗口的業務人員,遇到經營者可靠、財務狀況穩定、有諸多永續經營本錢的企業時,如果有用足夠的心去了解企業,並能具體搜集並將這些資訊,並確實傳達至銀行內部的高層,自然貸款就能順利辦理。當然,也有經營者不可靠、財務狀況不穩定、產品沒有競爭性的企業,就需要放款人員協助用心把關了。

銀行的支持,是中小企業背後重要穩定的靠山!而銀行放款人員的用心,能支持了養活數千人的企業永續發展,令人感動。所以每一份工作都要認真看待呢!

邱襄理也提到,2014年慶富得標的獵雷艦,中信根本沒有參加競標,韓董私下聊天時有提到像這一種標案還要包武器,完全超過造船業的專業領域,而且最低價標全無利潤可言,所以這種案子他們是不會參加競標的。

什麼錢要賺?什麼錢不賺?這也是老闆們常要面對的選擇吧。雖然這個案子後來為造船業帶來資金上非常大的危機(銀行不敢貸款),但對中信造船也是一大轉機,因為自此之後就不再用最低價標,而改用最有利標,而且船體和武器分開,造船業更能專業的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以致於後來中信接海巡署八十多艘海巡鑑的訂單,規模經濟下更能有效提升效率、品質和壓低成本,以提高毛利率,真正達到國艦國造的目的。

像台灣這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造船業真的是十分具潛力的產業,早年因為海軍選擇向外採購,但現在推動國艦國造的政策,而且有海巡,有愈來愈多巡防艦需求,剛好能為國家真正培養造船產業,創造無數就業機會,確實是一個很有眼光的政策選擇!也或許一切都是天時地利與人和吧。

在沒有船舶訂單的時候,韓董選擇建造自己的漁船、冷凍船出租,還蓋冷凍廠、魷魚廠,無論如何就是要想辦法養活全廠數百名員工,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也是一種選擇,不屈不撓的生命力!

到八十歲還身材挺拔、健步如飛的韓董,原來在65歲交棒總經理職務後,每天還是維持早上七點多出門,八點到公司巡廠的日常。做造船工人出身的他,對於鐵工、木工的技術嫻熟,巡廠時能夠及時指導、精準要求,有這樣一個老師傅認真坐陣,有打造漁船、遊艇、貨輪、客輪、高科技研究船、超低溫冷凍船、海巡署巡防艦等多種船種的經驗基礎,有台企銀的慧眼識英雄、有國艦國造政策的推動、有海巡的巡防艦需求、有慶富案為造船業帶來的危機與轉機...,這些都是中信造船能夠打造今日造船王國的重要因素啊!

人生,不是看到機會才努力,而是要一直努力到機會來臨!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0308今天我學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昨天到崇義上講培班,聽完蔡點傳師演講後,就到1樓視聽教室考試,考卷發下來後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少了3張。可能是點傳師為了讓大家感受到道場對講培班規矩的重視,結果韋講師被臭罵一頓,理由是沒有掌握好班員的數量。

坐在座位上寫考卷的我,當下感到坐立難安,因為我們就是今天臨時來考試,導致她被罵的導火線。我們在考試的同時,後面還傳來罵人的聲音,責罵她搞不清楚狀況....。

考完試後,我很不高興的跟老公說,原本聽蔡點傳師講的那麼好,還打算設佛堂,現在又打消主意了...。老公去找點傳師說明,點傳師反倒跟我們說沒關係,都解決了,鼓勵我們好好上課領講師,老公又跟韋講師道歉,我也用LINE跟韋講師道歉,韋講師也說沒關係,希望我們好好上下去。

回家後,在FB剛好那麼巧的看到晨鐘春曉分享,突然理解了!心態對了,打罵也可以是最好的學習!

前賢又分享濟公老師的慈訓:萬試如意序文,覺得很感動!期許自己,最終能回復原本的面貌,修成那一個 令 老母安慰的,光明清靜的靈魂~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萬試如意]濟公活佛慈訓

 發一同義毓佛宮 萬事如意訓文序

一個一個的試題 輕輕放在你的生命裡

修道人遇到問題

你是習慣平心靜氣 感恩珍惜

還是習慣滿腹怒氣 埋天怨地

如果你對上天的一切安排 

人生的所有際遇

都心存感激滿懷謝意

相信你所面對的壓力 

必將啟發你無窮的潛力

如果你面對命運的一切佈局 

生活的所有點滴

都當作打擊滿懷敵意

就算你的腳本是喜劇

也可能演出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

好壞全都掌握在自己得手裡

除非你放棄 除非你不爭氣

一步一步會留下足跡

一言一行會留下成績

努力不懈會創造良機

主敬存誠會創造奇蹟

白陽大戲精彩可期

不要以評審自居

只要小心謹慎答題

立愿了愿為第一

道之宗旨永不離

佛規禮節莫忘記

言行舉止要得體

若肯依此行去

保證你一定萬試如意

等到有一天要離開這個血肉之軀

因為沒有執著所以了無牽繫

因為沒有無明所以無憂無懼

在仙樂飄飄中受諸佛迎牙的

就是奮發有為的你

在龍華盛會裡

令 老母安慰的

就是光明清靜的你


0307今天我學到-聽蔡點傳師演講

昨天聽蔡長均點傳師的課,覺得很有意思,輕鬆自在的意境~

整場圍繞的主軸是

不抱怨 不批評 不責備
得失榮辱 歡喜自在

蔡點傳師用一則一則生活中的驗證,來向我們闡述他想傳達的主軸!生命中有很多巧合,很多不可思議!只要我們相信自己是被護佑的,用心體驗與感恩,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

蔡點傳師也分享他母親過世後身軟如綿的圓滿,令人讚嘆!

今天我學到

突然有個想法,每一天想想自己今天學到了什麼,每一天也問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然後做個記錄!

這樣每一天都會留意自己學到什麼,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應該是可以養成很棒的習慣!

不過重點當然還是要持之以恆!加油!

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中山EMBA出書會議

 3月6日到中山大學開EMBA出書的會議,也是第一次跟出版社的社長和副總見面(在合作了2年之後的首次見面)。

今天原訂是要完成跟每一位參與出書的學長姐簽約的工作,但結果不怎麼順利,因為有一位學姐對合約有異議,但一開始提出時直接被副總反駁,因此氣噗噗的更大聲反對。

覺得社長態度很柔軟,上台講話都以一連串的感謝開場,然後重述台下提出的意見,並表達同意與理解,然後再說明己方提出相關做法的原意及相關考量,完全沒有被不同的意見打壓,也讓人感受到我方所有細節都是在先經過諸多考量後提出的做法,真的很值得學習。

過去的合約都是集體簽一份,這次則因為某人的建議改成一人一份,果然問題就很多,結論還是他們內部先行討論合議後合簽一份就好。

會後跟社長和副總一起用餐,社長分享情緒控管的重要性,以及他們之前參加辯論比賽時最重要的就是情緒管理,又讓我學到了,回家也有跟孩子分享。

這次出書的作者中,有一位是上市櫃公司的老闆,他分享他先前個人出書時的盛況,覺得出書發表會不應辦在五星飯店,應該辦在小巨蛋等大型場地,主張大家做事要更大器,雖然社長說明了選在五星飯店的考量,但我覺得這位老闆的說法,對我來說也是提升了我看待事情的眼界,有所收穫。

更有感的應該是中山大學辦EMBA的態度吧,也是很柔軟的、開放的、跟學生共同成長的態度,真的跟我們學校就有層次上的差別。唉~~~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成人教育哲史研究--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

本週成人教育哲史研究的指定閱讀,是馬克斯韋柏提出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看到網路上的說明,覺得非常有趣,原因是--我竟然在國中時就想過這樣的問題!

工具理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A5%E5%85%B7%E7%90%86%E6%80%A7

價值理性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B%B7%E5%80%BC%E7%90%86%E6%80%A7

記得國中的我看到功利的社會,心裡想的是:就這麼不斷的功利下去,會如何呢?然後一邊心裡想著也應該要信仰功利,但心裡卻時常有問號,所以也無法全心信仰,就這樣浮浮沈沈,隨波逐流.....

到後來我長大了,當媽媽了,才赫然發現這奉行了數十年功利主義的世界,人心居然已經扭曲得不成樣了!到後來接觸道場,才又發現,人生竟還有另一種選擇,叫做"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我深受震撼且全心臣服,有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情懷,也決定要做一個俯仰無愧的人。

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兩者思維最大的差異,工具理性的重點在結果,而價值理性則是在過程中的每一步!

原來哲學這麼生活啊!國中的我就已經會思考哲學問題了,卻不知道那就是哲學...。所以說,國中生就應該要學哲學啊,要懂得思考真正的價值,覺察自己的思維、決定自己的行為,不然,隨波逐流,很容易不小心就會誤入歧途的!

對了!這也有點像是上一堂課老師要我們預習的人間三境界,所以,難道工具理性也是人生必經的第二境界?

哲學對人生、思考來說真的很重要,但是為什麼我都不記得自己曾經學過哲學相關的內容呢?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記憶所及通通都沒有耶!到底是真的沒有還是我忘了呢?

好奇問一下,你們有讀過嗎?是什麼時候讀的呢?

延伸閱讀:

王尚文: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https://sparkpost.wordpress.com/2014/02/25/instrumental-rationality-vs-value-rationality/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為什麼不能玩線上遊戲?

前幾天晚上睡前要關網路時,我們家哥哥很神秘的叫我先不要關,原來是他想要玩在學校電腦課時同學教他的射擊遊戲。

我臉一沈,跟他說這麼晚了沒事就睡覺,不能玩線上遊戲。

他反抗的說,為什麼不行?事情都做完了。

我說,不能玩線上遊戲,因為線上遊戲跟一般娛樂不一樣。

他說,哪裡不一樣?

我問他,你喜歡騎腳踏車,但你會在念書或寫作業時心裡一直想著騎腳踏車有多好玩嗎?

他聽了秒懂,「好像是耶!」,打消了念頭...。(我知道,要懂這也不容易,但我們家是訓練多年了)。

他問我,為什麼能直接講到這個重點?我說,因為你媽是自己走過來的,所以深知線上遊戲會拿走我們的什麼。(我和老公年少無知時也很愛玩)

隔天,為了學校自主學習的學習歷程,他到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打算找尋自己的方向。我看了鼓勵他的主動,也順便提了一下:「還好沒愛上打線上遊戲,才有空摸索真實的人生!」

剛才,他主動說想要準備考全民英檢,自己查了時程和準備方式,自己開始了線上學習。為了確保前幾天我們的共識,我問他,還有打算要玩射擊遊戲嗎?他說,他只會在學校的電腦課玩。

很開心他懂得珍惜自己的時間,以及專注力。

成人教育哲史研究-閱讀王國維人生三境界與柏拉圖洞穴理論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與柏拉圖洞穴理論,是韓老師哲史課第二堂課的指定閱讀。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這三個境界,第一個像是在一旁看著,第二個境界,參與了,卻像汪洋中的一條船,擔驚受怕,載浮載沈

讓我想到自己為人父母走過的三個境界:在當了媽媽以後,一開始,看著社會上的種種亂象,對孩子不敢多想,只希望他平安長大,不要變壞就好;後來,在崇義聽讀經講座,認識了人生還能有另一種境界,就是: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這時的我熱血澎湃,覺得這樣才是生命,因此希望孩子也能走上這一條路;開始在道場學習之後,對孩子的期待,轉變為對自己的期待,而原本對孩子的期待,則轉變為對孩子的相信與祝福,相信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祝福他能完成此生的任務。

那個只希望孩子能平安長大,不要變壞就好的想法,雖然只是在短短幾年前,卻恍如隔世。這也是生命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歷程,而造成改變的,是一種逐漸揚升的視角,由仰視到平視,再到俯視...。

我想,一開始那迷茫無助的情緒,讓我將記憶留存至今,是為了成為我有在成長的證明吧...。

至於"洞穴理論",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通過蘇格拉底和格勞孔的對話而講述的一個著名寓言。想想很驚人,在西元前四世紀,哲學家就看懂了多數人活在虛假的經驗世界之中。

認識真實的生命是如此不容易,想把別人帶出去更是困難,這個寓言描寫得十分細緻。但我又不禁思考,我們如何能夠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洞穴之內還是之外,或者如何確認不是洞穴外還有洞穴呢?想把別人帶出去好像是本能,但真的是必要的嗎?又該用何種手段呢?目的是把別人帶出去,還是從帶領別人中發現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