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娟學姐導讀博雅主義成人教育,老師提到張忠謀17歲時在美國讀到荷馬的史詩,好奇回家查了一下典故,才知道原來是張忠謀的自傳裡提到自己在哈佛大一時的學習,是充滿了人文領域的學習的。這不由得讓我又想起自己的大學時代,本系唯一有印象上過與新聞無關而和人文素養有關的,就是藝術欣賞了,到底是我的問題(選修太多管理學院的課了?),還是學校排課的問題呢?成績單應該已經不可考了,但想想自己的年少無知,或許是我自己的問題也未有可知呢...。唉~20歲時的我的心,究竟在哪裡呢?
前幾天聽"聽天下"PODCAST的林之晨專欄,主題是大學4年的效益持續衰退,內容中提到自學能力的重要,以及高中畢業後先去工作,再依所見所聞做後續進修的選擇。剛好跟表姐聊天時有聊到類似的概念,常聽的投資頻道主持人游庭皓從台大國發所休學了,原因是學習好像不一定要在學校,自己學效率更高,表姐也提到自己的學生(目前在美國做虛擬貨幣新創)也有相同的看法。最近又開始幫出版社寫EMBA的新書,覺得一個奮發的EMBA經營,還是能創造相當大的價值,但是前提是學校必須要有開放和進取的氛圍,教授必須謙卑、開放和進取,但這在台灣的大學卻是非常困難的,思維的侷限性加上自視甚高造成的障礙,正是前進的障礙啊。但是如果不經EMBA學生經常性的衝撞,要讓教授懂得謙卑又實在很困難呢!
同時,林之晨說新創事業愈來愈看重學力而非學歷,應該還是指特定領域的工作為主,有些類型的工作,如果沒有經過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應該還是蠻有困難的吧!但這樣說起來好像把大學教育當成是職業訓練(雖然我覺得台灣的大學教育就是職業訓練無誤),但似乎又不符合教育界的人對大學的定義(走向研究的前置教育?)
總之,之前就建議兒子在考上大學後給自己一年GAP YEAR,不然我真心覺得因為時間到了而去念大學,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