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看到 大同世界


看到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的獨特,看到自己的貢獻就會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然後,看到為自己生活貢獻心力的所有人的努力就會感覺到無比珍惜,感覺到生存在世上無比幸福。

同樣的協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的獨特,看到自己的貢獻孩子就會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然後,協助孩子看到為自己生活貢獻心力的所有人的努力孩子也會感覺到無比珍惜,感覺到生存在世上無比幸福。

然後,協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的獨特,看到自己的貢獻就會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然後,協助更多人看到為自己生活貢獻心力的所有人的努力大家都會感覺到無比珍惜,感覺到生存在世上無比幸福。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是你想要的嗎?

是的,當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看到,那一天就是大同世界的來臨~~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堅持下去的原因

上週末去上孫講師的青少年讀書方法班,裡面有一個課程,讓我們體驗學習上要如何不斷修正,講師發給每一組1副撲克牌,要我們一個人拿7張,嘗試疊成撲克牌塔。
(資料來源:網圖)

面對薄薄一張的撲克牌,一開始的想法是-怎麼可能!?我一開始拿了4張要疊底座,結果一直滑掉,於是我就有一搭沒一搭的疊......

但是,當後來旁邊的女生成功疊起第一層,我才發現-咦!真的是有可能耶!於是我也開始專心疊,結果我慢慢試居然也成功了,而且居然是我們這一桌最早疊成2層的。

這種微妙心理變化的影響力,讓我發現,原來,成功的關鍵,居然就在於自己心態的轉變!當我發現,原來真的是有可能成功的,我就開始認真了,所以,或許協助孩子學習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但反過來看,如果覺得孩子放棄了,逃避了,或者有一搭沒一搭應付了事,會不會正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呢?

只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就會開始願意認真,提起勇氣從嘗試各種做法中不斷修正,然後,我們只要在一旁陪伴和鼓勵,肯定孩子的進步。而當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一定可以鼓起勇氣前行,透過持續的嘗試和修正,慢慢找出自己應有的節奏,穩定朝目標邁進。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成功的關鍵,不在能否走對路而在能否走過很多的路
所謂的卓越也不是要比別人優秀而是要超越自己


價值觀對了,鼓起勇氣,成功就在不遠處~~~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該借的書,該看的文章

王文華:社會科這麼難,孩子當自強【可能小學的西洋文明任務】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275-/?page=3

【怡辰老師的閱讀天地】孩子的未來不能等:百萬資料庫分享(一定要用)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9611-/?page=1
https://www.nlpi.edu.tw/DigitalResources/DigitalMedia/DigitalMedia02.htm

生活中的數學 套書
https://www.parenting.com.tw/reading/book-3819-%E3%80%90%E7%94%9F%E6%B4%BB%E4%B8%AD%E7%9A%84%E6%95%B8%E5%AD%B8%E3%80%91%E5%A5%97%E6%9B%B8%EF%BC%88%E5%85%B16%E5%86%8A%EF%BC%89/

寒假快到囉,安排幾趟親子小旅行吧!一日遊也可以唷!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1992-/?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editor-%E9%9B%9C%E8%AA%8C1207-5041992-181213&page=1

追劇-東大特訓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kFe1gfEE

社會科的學習方式

今早吃早餐時,弟弟很得意的說,他的社會科在班上超強,K.O.全部同學。原來是昨天有考社會小考,班上哀鴻遍野,結果成績出來全班只有他一個人在95分以上,他因為腦筋一時打結,反而是錯了一題很簡單的。

他說考卷發下來,他看到八卦臺地,馬上就知道在哪裡了(細節我不清楚,因為,我其實對孩子課業涉獵不深,除非他有問題主動來問我)。我說,考地形你最厲害了,比哥哥(國二)還厲害啊!

弟弟從小就對天文和地形特別感興趣,去圖書館借書時,他總是愛借天文書和旅遊書,研究哪條河從哪裡流到哪裡,變成什麼地形。其實我讓他們去圖書館借書,範圍是不受限的,看的未必是孩子的童書。像先前迷殼斗科種子,他們兩個就會借種子的書,上網搜尋相關資訊,研究哪裡可以撿到這類的種子,再建議我安排家庭旅遊去這些景點。(哥哥是對植物如數家珍,看到一棵不認識的樹還會藉由樹葉的形貌判斷它是什麼科的,再據以查出樹名)

想要社會科學得好,概念性的東西很重要,像是出門找路的方向感,就連房子的座向也和地理有關,從生活中觀察了解的東西,更不容易忘記。還有,我們家出遊會問孩子的意見,或偶而請孩子協助規劃;出遊也要留意時間點,如果是農曆滿月前後就只有又圓又亮的月亮而看不到星星,夏天比較容易看到銀河...等,這些也都跟社會科的地理有關。

其實媽媽自己的地理和歷史概念都極差,而且深以為苦(畢竟我是念社會組的啊),但是了解很多概念性的東西是要從生活中學習的,所以就儘量讓孩子在生活中接觸這些,結果弟弟地理很好,哥哥目前國二,地理歷史一直也都是班上最高分,目前看起來似乎確實有些效果。

常有同學問我社會科要如何準備,是否需要預習,其實我們家倒是沒有在預習社會科,但是媽媽自己是有留意讓他們對概念性的東西多所體會,還有要多多出去玩,不然光看平面的圖,實在太抽象了呢!您說是嗎?

也希望大家多交流社會科的學習方式,互相學習~~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不是老人痴呆,是慣性使然

不知道各位會不會像我一樣,很多事做完了,事後別人問起,卻怎麼也想不出來做了沒有;或者原本對事情有好的想法,想說做的時候要試試看,結果在做的時候卻完全忘了,只按原本的方式做完.....

原本我以為,是自己記性變差了,還擔心是不是得了老人痴呆症的前兆,直到發現國二的大兒子,居然也不時有這種狀況,旁觀的我才突然發現,原來是慣性使然。

兒子每次吃飯時總習慣把腳盤在椅子上,拿著碗縮起來吃飯,先生對此糾正多次,但是已經養成習慣的事情,卻很難改掉。我跟兒子說,或許我們應該在吃飯時稍稍提起覺知,當坐下時,先覺知到自己要吃飯了,把椅子拉近餐桌,腳就沒有空間可以盤起來了。

我跟兒子說,有沒有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都用自動駕駛的狀態,所以很多事情做了沒有都不知道,也沒有去想過怎樣做比較好。兒子說,好像是耶!於是我跟兒子說,如果可以常常提醒自己,試著提起覺知,會比較好,但是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們一起試試看。兒子回覆說好。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樣子說他懂不懂,但是看起來好像懂的樣子......(真是有慧根啊~)。不過懂是一回事,要記得提醒自己,又是另一回事呢!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氣餒孩子的徵兆2-「報復」和「自暴自棄」

週末上阿德勒的團體課,老師們演叛逆孩子的行動劇,讓我發現氣餒的孩子不當行為目的中,「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還算好處理,但原來當孩子在「報復」和「自暴自棄」時,當下真的會讓人感到無法冷靜&充滿無助。

行動劇假想的2個狀況,一是面對孩子為了報復而刪掉媽媽準備了很久,隔天要報告的論文;二是面對坐在電腦前打電動,三天沒上學的孩子。老師問我們按照上課的原則,當下會如何回應,但一時我心中真的覺得千頭萬緒無言以對,也有個性較嚴厲的爸爸覺得老師教的回應根本就是神仙國的模式,不適用於人間。但回家仔細想想,的確,當下任何情緒化的反應,都不如不反應,經過2天沈澱的我,也的確認為套用老師的模式,應該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當孩子為了報復而刪掉媽媽隔天上班要報告的檔案

我的做法--

1.跟孩子說,媽媽需要冷靜一下。

2.用「我訊息」描述行為,表達感受,陳述影響。

3.問孩子:你是想跟媽媽抗議什麼嗎?可不可以說說你的想法?

4.跟孩子道歉,重新建立關係。


**面對坐在電腦前打電動,三天沒上學的孩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什麼都不會、不敢,拒絕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消極抵抗的「自暴自棄」,是長時間挫折沮喪累積的後果,無法短時間內改變,而是需要有耐心的陪伴,賦予他勇氣。像這個行動劇的案例,如果媽媽向孩子求助於電腦的問題,也是賦予孩子勇氣的方法之一。

老師建議當遇到「自暴自棄」的孩子時,要求助於專業的諮商。老師也分享曾經輔導過的案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陪伴這個孩子,不強迫,有耐心的賦予他勇氣,最終陪伴這個孩子從什麼都不敢,到站上舞台跳舞。

這兩天的課程,一方面讓我感恩我們家還沒有出現過如此的狀況需要我應對,一方面也感恩和阿德勒的相遇,讓我更能在當下覺察自己的情緒,避免更難以收拾的局面。

我也想到先前公司隔壁每天挨媽媽罵的國中生,在電梯遇到時我問候他,功課壓力是不是很大啊?他只是跟我說:我沒有用了啦......。聽了心裡很難過,想想每天與媽媽吵架的他講出這樣的話,應該就是在「報復」和「自暴自棄」間遊移,找不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吧.....

如果這孩子的媽媽也能認識阿德勒,該有多好!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氣餒孩子的徵兆

昨天上阿德勒的團體課,老師提到,在正向教養的書中,「孩子不當行為的錯誤目的表」將氣餒的孩子不當行為的目的歸為四類,分別是「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但是在過度尋求關注之前,還有一個更小的徵兆就是「討好」。

我突然好像找到讀經班幾個孩子不當表現的原因了:看到獎勵卡才坐正的孩子、眼神看過去才知道要讀書的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孩子、大人眼睛沒看到就作怪的孩子......;還有上次到友人家,他學珠心算多年的孩子跟我展現他的心算能力,6+6÷6=2,但是因為年紀未到(小三),還沒學到先乘除後加減,我用極為和緩的語氣跟他說他已經學好多了呢!但是6+6÷6=7,如果先算加減的話要加括號,(6+6)÷6=2,他卻眼神遊移馬上離開了,當時我也是覺得很納悶,怎麼對於學到新的東西不感覺開心呢?

剛好他們都是很講究立即的、物質獎勵的家長,也讓我想到,似乎教養的效果短暫,真的就是因為家長總是採體罰、責罵與立即性的物質獎勵,而忘了賦予勇氣&培養能力?針對結果來處罰或獎勵,孩子們學會的就是過程不重要,只看結果......。

所以當孩子出現討好、過度尋求關注時,爸爸媽媽或許應該提高警覺,回頭檢視一下是不是在教養上缺乏賦予勇氣和能力的做法。

參考文章:

1.方法篇:找出目的〉辨識孩子4種不當行為的目的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807020003/%E6%96%B9%E6%B3%95%E7%AF%87%EF%BC%9A%E6%89%BE%E5%87%BA%E7%9B%AE%E7%9A%84%E3%80%89%E8%BE%A8%E8%AD%98%E5%AD%A9%E5%AD%904%E7%A8%AE%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7%9A%84%E7%9B%AE%E7%9A%84

2.自然後果與分離課題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807020001/%E6%96%B9%E6%B3%95%E7%AF%87%EF%BC%9A%E8%87%AA%E7%84%B6%E5%BE%8C%E6%9E%9C%E8%88%87%E5%88%86%E9%9B%A2%E8%AA%B2%E9%A1%8C%E3%80%892%E5%A4%A7%E5%8E%9F%E5%89%87%E8%A7%A3%E6%B1%BA%E7%88%B8%E5%AA%BD%E9%A0%AD%E7%97%9B%E5%95%8F%E9%A1%8C

3.愛罵人的父母,小孩更容易行為偏差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811280059/%E3%80%8C%E6%88%91%E4%B9%9F%E6%98%AF%E8%A2%AB%E7%BD%B5%E5%A4%A7%E7%9A%84%EF%BC%8C%E7%82%BA%E4%BB%80%E9%BA%BC%E5%B0%8F%E5%AD%A9%E4%B8%8D%E8%A1%8C%EF%BC%9F%E3%80%8D%E6%84%9B%E7%BD%B5%E4%BA%BA%E7%9A%84%E7%88%B6%E6%AF%8D%EF%BC%8C%E5%B0%8F%E5%AD%A9%E6%9B%B4%E5%AE%B9%E6%98%93%E8%A1%8C%E7%82%BA%E5%81%8F%E5%B7%AE

4.21個句型和孩子好好說話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212-?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editor-%E9%9B%9C%E8%AA%8C1811-5078212-181112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適用於所有人的阿德勒心理學

今天早上的讀書會,我跟同學們分享阿德勒心理學,以及以阿德勒為基礎、延伸出的「正向教養」。有一位好朋友說,這應該適用於他們家兒子,因為上次她兒子下課爬窗戶被老師告狀,她在我的勸阻下沒有先揍再說,而是息怒後先去詢問原因,後來兒子似乎比較願意跟她分享在學校的點滴。

我跟她說,這不止適用於你家兒子,這基本上適用於所有人。在你覺得正向教養不適用的部份,一定是因為你還沒搞懂它,或者你的做法有偏差而已。

阿德勒的見解中,提倡"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而非「縱向」關係。這包含了老闆和員工、父母和子女......,一切一切的人際關係。父母之所以是父母,是因為有孩子的關係,父母的地位絕對不會比孩子要高的,兩者是橫向關係,應該互相尊重,絕對沒有孩子應該尊敬父母,而父母不用尊敬孩子的道理。

一件事情一定有它的原因,孩子可能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錯誤的行為,一定要找出他的目的,才有辦法導正行為,如果只是以打罵的方式,頂多只會有短期的效果,或者會導致孩子故意瞞著你,或不在你面前做而已。

虎媽的教養方式是可以效法的嗎?

虎媽的戰歌在出版後,作者蔡美兒"管控"孩子的模式幾乎引起全美的父母抨擊,但是許多年過去了,她的孩子長大了,仍然超乎尋常的優秀、自信,而且和媽媽維持良好的關係,甚至表示自己以後也想當一個跟她媽媽一樣的虎媽。

因為這樣,所以她的做法就是可以效法的嗎?

蔡美兒在書中說,如果女兒變胖了,她就會不留情地批評,如果女兒不守規矩,蔡美兒甚至會揚言要燒掉她們的玩具,或是讓她們在寒冬中,佇立在戶外。蔡美兒的小女兒露露每天必須練習小提琴6個小時以上。還要練鋼琴。如果彈得不好,蔡美兒威脅說就燒掉她們的動物玩具。犯一點錯誤就會挨罵,姐姐索菲亞是“垃圾”,露露是“讓人丟臉的女兒”。不完美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與其問是否可以效法,不如問問,你有辦法100%效法嗎?包括她為女兒找到的鋼琴和小提琴老師,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包括每個周末她要開來回近六小時的車程,送二女兒去找名師學小提琴;包括她堅持孩子要每天練琴,即使是全家出國度假也一定要找有琴房可以借的地方練琴;包括她能讓學琴的孩子看見世界的舞台,而不是僅僅要求她瘋狂練琴......。把琴換成其他的你的期待,你有辦法像虎媽這麼堅決嗎?你有像虎媽一樣,不管再忙、再累,一樣堅持陪伴孩子一同前行嗎?如果不行,你又何必找虎媽為你情緒性修理孩子的行徑而背書呢?

在排除鼓勵效法的前提下,我覺得虎媽的戰歌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推薦大家一定要看!
但是,看要看到重點!看到媽媽的堅持,還有成功所必須要付出的努力。還有最後的結論讓我印象深刻,姐姐因為看到鋼琴家的願景是她想要的,而又對自己的毅力沒有信心,所以才會選擇配合媽媽的高壓!(但是她後來是走上法律之路!出乎我意料之外呢!);妹妹則是因為愛上網球而抗爭到底(結果在哈佛讀藝術歷史@@),但是堅持到底,挑戰自己極限的心念已經在她心裡紮根!

正如阿德勒心理學所說,不要怪罪別人,你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選擇順服?選擇抗爭?我們都曾經有過選擇的機會,只有自己需要負起一切的責任。)

不同的父母養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孩子也造就不同的父母!看這些文章的目的,其實都在微調我們自己心中那把秤。一昧罵虎媽的父母或許也可以想想看,當孩子稍有反彈就隨順孩子,是不是也讓他們失去學習堅持和陪伴他們突破自己極限的機會呢?

以身作則的陪伴和堅持,以及讓孩子充份相信自己有做任何事情的能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活出110%的人生!

令人敬佩!

對了,還有另一個推薦的理由,就是,很激勵,看完會覺得,自己也不算壞媽媽~~HAHA!🤣)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用故事與經驗陪伴 尊重孩子體驗生命的機會

最近看的書裡面,我很喜歡其中的2本書,一本是小倉廣的「人生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你」,另一本是讓宮崎駿想要再復出拍片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兩本書讓我很喜歡的原因,是因為用「故事」的型式,將我們帶入書中主角的情境,感受和學習到書中主角於人生中所學習到的課題。

試圖寫下書摘,卻發現記下的只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人生寓意,不是故事本身。然而,卻是故事本身,才能讓我將書中想陳述的寓意刻劃在心裡,運用於生活。也就是說,我寫下的書摘,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冰冷刻板的,走馬看花的。

這也是溝通的誤區吧...,就好像做父母的,總是想跟孩子分享一些大道理,但對孩子來說,會不會是冰冷而刻板的呢?

說故事 不要說道理

所以,想要分享大道理,不管是親身經歷或聽說的、書上看到的...,如果能用說故事的模式,效果會不會比較好呢?

然而,跟聽故事相較,自己親身的經歷,是不是又會更深刻些?

尊重孩子體驗生命的機會


我們總忍不住想要把內心的想法注入孩子的大腦裡,希望他們自此就懂得孝順、友愛、分享、合群、禮貌、用功、友情,甚至找到人生的方向......

但是像我們這個年紀的大人,在父母的敦敦教誨下,自己都己經懂得孝順、友愛、分享、合群、禮貌、用功、友情,甚至找到人生的方向了嗎?

回憶一下,如果我們曾經懂得孝順、友愛、分享、合群、禮貌、用功、友情,或者是找到人生的方向,關鍵點是不是都是因為某些親身經歷的體驗?某些豁然開朗的機會點?

所以,不要太保護孩子,不要因為太匆忙而限制他獲取經驗的機會,把容忍度加寬一點,給予的時間再多一點;陪著他一起觀察社會百態,不要急著選擇加入;只要陪在孩子身旁,一些討論,一些引導,讓他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不要陷入自己的執著;最重要的是,跟他一起摸索、學習和成長,還有,當他陷入情緒時,會願意跟你分享。

孝順、友愛、分享、合群、禮貌、用功、友情、找到人生的方向,這些原本都是人生的課題,並不是因為父母、學校或社會告訴我們它們很重要,我們就必須或者能夠了解,能夠做到,而是在人生中與它相遇時,能夠因為某些機緣而了解了、感動了、全心臣服了,它們才真正會成為我們的一部份。

不管懂得其中任何一個,當下給自己帶來的,都會是滿滿的感動,但是,如果時間還沒到,以致於還不懂,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不要放棄探索的興趣,沒有壞了學習的胃口,沒有故意為反對而反對,故意反其道而行,都沒有關係!因為或許廿歲、卅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甚至是八十歲、九十歲,在人生這條路上,都只是「還沒」而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