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媒體素養可以弭平紛爭

自從整理新聞開始,我對許多系統性的問題更有概念,以電價漲價為例,如果不是整理系列新聞,我連我家裡一度電要多少錢都沒概念,更不要說台電發電的成本了...,如果一片空白的我看到今天台電調漲電價的新聞,大概也只會看一下有沒有漲到我們家的電費而已...,但是閱讀過相關新聞及資料,脈絡性地有所了解之後,我更能理解這是不得不的決策。

上週末回婆婆家吃飯,政黨傾向偏藍的婆婆也講到"那個"政府要漲我們電費,真是亂搞!要怎麼辦才好...,我跟她說,媽,你知道發電成本上升,現在台電1度電的成本是3塊多,但是我們現在家用電一度才跟我們收2元上下,台電是賠錢賣電給我們,而且已經賠了快要一千億,再賠下去會出大事,才開會說要漲電價耶~

我婆婆說,啊?是這樣哦?

我說,不只台電,中油也是賠錢賣油啊。我婆婆說:中油怎麼可能賠錢賣油?

我跟她說,中油賣一公升油賠六、七塊耶~我姐在美國,年初七人座加滿油只要60-70美金,前幾天跟我說現在要120美金...。我婆婆聽了很驚訝,才沒有繼續怪政府...

所以我覺得,大數據的影響,以及人們喜歡追求刺激的人性,造成時常沒有關注該關注的問題,當然媒體識讀能力也很重要,而且很多資訊其實是散見於各處的,真的要花時間整理,也要花時間消化,才能有系統性的理解,然而,如果沒有這些概念,對惡意煽動的資訊還不懂設防,就會造成猜疑和對立吧......

所以,在判斷和隨之起舞之前,真的要培養自主性和系統性搜集資訊、理解資訊的能力,再來評價和應用/行動,不要人云亦云!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媒體素養/媒體識讀能力真的是種資產,也真的很重要呢。

對了,孩子國小階段寒暑假作業中有上網答題的"網路假期-上網飆作業",就是訓練查找資料很好的練習呢~~只是不知道除了高雄以外其他縣市有沒有...

然後,政府也應該多做溝通和宣導,不要每次都慣性的粉飾太平不敢面對,或者拖著不漲價然後債留子孫,到了真的火燒屁股才大漲,卻連漲價新聞稿還在跟前朝政府比(詳見延伸閱讀2)......這格局真的不行啦~~~

是說,好奇有住家本波電費被漲到的嗎?1000度......

延伸閱讀:

  1. 通膨狂飆,電價為何現在非漲不可?台灣連四年凍漲電費的苦果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1773
  2. 7/1起產業用電大戶電價調漲15% 住宅每月千度以下凍漲 https://e-info.org.tw/node/234425
  3. 獨/台電降壓卻稱「必然物理現象」 專家:不是違規就是說謊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427841?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從雞蛋和電價問題看到相同的思維模式

之前分享過用格子籠養雞的血汗雞場,也看到歐盟早於 2012年即全面禁止傳統格子籠,但是台灣遲遲不願意推動,放任老雞農繼續虐待蛋雞,也虐待自己,不管蛋的品質,蛋雞的生活,禽流感來就撲殺再發補貼,付出的代價不見得比較低,只為了維持表象的蛋價.....這不是慣老闆苛待員工、不顧空污等環境成本,然後低價搶市、價格至上的嘴臉和思維嗎?

政府該做的,應該是明智決策、溝通、推廣,而不是粉飾太平吧...

電價問題上也看到一樣的思維,明明成本大漲(國際煤價上漲近三倍、原油價格翻倍、天然氣也漲了二倍),電價卻凍漲,之前成本下降施以每戶發回800元的小惠,現在成本大漲把用來穩定電價數百億的基金用光,想要把爛攤子丟給後代面對,到現在紙包不住火了,才不得不大漲電價,然後發新聞稿居然還發這種跟前朝政府的比較...這格局真的很讓人無言...,到底電價是民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據國際能源總署調查2020年各國電價,台灣住宅用電排名全球第4低、工業用電排名第6低,到2022年即使漲價還是全球最便宜十名之內了吧,而明明民眾都很能理解沒有人能長久做賠本的生意,這次搞到連要負責買單的工商界大老都多能理解電價必須上漲,可見只要做充足的資訊揭露和溝通推廣,大家都是很明理的,讓大家清楚漲價其來有據,根本不會有什麼問題...不論是工商業界或民眾,大家也都要看到漲價,才真的能感受到要節電,要能源轉型,並且在日常落實,不是嗎?

除非連資訊揭露和溝通推廣都不願做,只想把爛攤子丟給後代子孫...

是說這次沒有漲1000度/月 以下的用電,還有一些民生經濟,也是民粹,真的這樣是照顧民眾?應該是如果真的有人覺得電價造成壓力,再來個別協助就好了吧...

給孩子最大的禮物--成長型思維

在其他社群看到這個留言,很同情,覺得有義務跟大家分享~~   


每次看到有定型化/僵固型思維的文章,就會特別敏感有情緒,因為自己以前就是被定型化/僵固型思維所誤了......

剛剛問我們家哥哥,他說現在他們班倒數第二的同學,當年是5A10+進來的...  應該也是高一就慢慢脫隊的吧...  

但又如何,現在人家玩社團玩得不錯,有在其他地方找到自己的價值~~  

因為另外也有一個同學(倒數第一),則現在已經幾乎不到校了......  

所以我才會說,要讓孩子看到多元的價值,培養永遠都有希望的成長型思維,不要再讓孩子誤以為自己的價值會隨著分數起起落落了......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關於社會正義的思辨小記

昨天晚上,家人邊看新聞,邊說雖然自己不是歧視同性戀,但現在看牛痘又是找上同性戀,不由得想這或許真的不是被上帝祝福的選項...

我說,好像不一定是同性戀吧,而且,難道異性戀不會有其他的問題嗎?

家人說,對厚...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同志的關係那麼亂...

我說,難道沒有異性戀關係亂的嗎?

家人想到朋友中的某人,於是回答:說的也是...

我說,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所有證據都會支持它是對的...所以這就是認知偏誤...

----------------

今天早上,奇怪了,弟弟也講到牛痘...

我當然知道這年紀的孩子講這個,大概也是因為可能從媒體報導引發對同性戀的眼光吧...

我不想跟他討論這個,所以我說,我剛好聽了天下的podcast,也講到牛痘,討論的議題是疫苗的施打問題...疫苗究竟應該優先供應給先進國家,還是染疫較嚴重的非洲國家呢?

這涉及公平的議題。

弟弟回想到公民課教過的內容,想到"立足點的平等(實質平等)"與"齊頭式的平等(形式平等)"議題。

他說,他一直想不通,為什麼富國會需要幫助窮國,應該是對自己有利的才會幫吧。

我說,他有想法很好,他的想法,也是許多人、甚至許多國家會有的想法。

所以,台灣也要自立自強,讓自己對其他國家更有"利",有什麼事才會有人願意來幫助我們。

他說,對啊!台灣就是強~(真的很中二的回答~_~)

我說,可是我們住在台灣算很幸福,有很多天然的資源,早年的建設也讓人民有一定程度的基本教育,才有機會發展到現在這樣。

但是,是不是有些國家沒有這些呢?或者,是不是有些國家在不對等的狀況下資源被輸出,卻沒有相對的輸入呢?

所以像是聯合國,就會負責做這些平等和協助的推動,召集先進國家協助落後國家發展。

他又說,但是直接給他們食物,應該比給疫苗實際多了吧...畢竟疫苗也不知道有沒有用(他想到COVID-19)。

我說,疫苗現在看起來好像是有幫助的,而且每個人有的資源不一樣啊,一方面看對方的需要,另一方面看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兼顧各種面向吧~~

事情並沒有什麼絕對對或絕對錯,只有考量的面向和角度多寡而已呢~~

現在的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很多,但如果有學卻沒有進一步思辨,就會有很多想法放在腦海裡,反而形成種種固著,造成知行無法合一,所以跟孩子聊天也是很重要的呢!

追溯回憶記述到這裡,我想到我忘了再跟他舉例,給魚不如教釣魚,所以也有人提供教育方面的資源呢~雖然一時三刻填不飽肚子,但卻能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翻轉命運~

--------------------

話說我雖然高中念的是社會組,但是在學校階段時地理、歷史和公民都沒有學得很好,只能盡己所能和現學現賣,用書和新聞中看到的,以及早上聽的podcast內容跟他討論...特此記錄,看看有什麼沒有思考到的面向,歡迎大家補充和提示,感謝~~

半導體產業的供水 跟地理、公民課本裡的知識都有關

對工廠來說,供水、供電的穩定常比便宜更重要。去年三、四月份,台灣一度面臨嚴重乾旱,讓全台灣各縣市的民眾都很擔憂,農田水利署甚至與大甲鎮瀾宮合辦祈雨法會,而用水大戶台積電甚至花費數億買水。

在台灣,穩定供水跟天候、雨量和地形都有關係,但是工廠卻無法承受不穩定的水和電,因為會影響生產、影響訂單、影響公司獲利及員工生計,而2020年的新聞有報導,美國英特爾的半導體製造重鎮亞利桑納州是亞熱帶沙漠氣候,也早早就投入淨水技術的提升。

最新一期的天下雜誌以永續為主題,在水資源的部份,報導再生水廠的建設,以及缺水的原因和影響層面,值得一看~

也讓我想到,其實成長歷程中對於台灣有限的水資源及原因課本都有在教,但是往往都只和分數連結,沒能成為知行合一的素養,是不是很可悲呢?

現在感覺在極端氣候下台灣未來水、電的挑戰都很大,或許什麼都不知道然後繼續浪費水電的人最幸福?但我還是選擇要有所理解,盡己所能後再平心接受。你,怎麼想呢?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用靜心冥想 強化專注力 提升自我覺察

今天週日,是新的一週的開始!下週就要面對期末考然後放暑假了!先前分享過考前的準備,有建議在開始讀書前,先靜心冥想1-3分鐘,把專注力抓回來,不知道有同學試過嗎?


不只在念書前可以強化專注力,對於面對考題的慌亂感也會很有幫助,平時有練習的話,需要時就能派上用場~

這年頭情緒的課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如果平常有規律練習靜心冥想,還能改變大腦,強化自我覺察,更不容易被情緒牽引。爸爸媽媽也可以跟孩子一起靜心。

靜心冥想不是很困難或複雜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專注地放鬆"。今天簡單分享幾個靜心冥想的指導,給大家參考~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小時候胖究竟是不是胖?

老一輩養孩子像養某種動物,會覺得養得胖胖的才算有照顧好,還有一句話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但事實證明小時候胖常常長大也是胖,因為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很難改...。

報導中提到,我國的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有關,而且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

前陣子因為修習一堂健康識能的課程,有機會認真檢視自己的身體素質,才發現從小到大一路上錯誤的節食減肥歷程都在身體素質上留下痕跡,養成喝水也會胖的體質...,還好知道以後能夠對症下藥(唯一良藥就是正確飲食搭配運動),因此對這個議題特別有感,也提醒各位同學,要讓孩子及早養成運動習慣,也要對吃進口中的食物更有覺察,不要用奇怪的方式減肥~

從小養成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比成績更重要,也才是為人父母能給子女的一生的財富!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吃塑膠沒事?沒事吃塑膠?

A:你相信自己經常在吃塑膠嗎?

B:怎麼可能?有看到塑膠碎片我會拿起來...

A:問題是...塑膠微粒小於5mm,太小了我們看不到耶...而且,南北極空氣中、海水中、海鮮中...,到處都是啊。

B:......


A:你相信有塑膠在我們的肺深處,在我們的血液裡流動嗎?

B:真的假的?為什麼?會怎麼樣嗎?

A:塑膠已經無所不在,水和食物中都可能含有塑膠...連懷孕媽媽的胎盤裡都有,不知道肚子裡的小孩有沒有...,但是在懷孕的老鼠身上,它們是能迅速通過肺部進入胎兒的心臟、大腦和其他器官的...

會怎麼樣還在研究中,因為涉及塑膠種類、數量及所在位置,也還需要更多經費去研究。

B:那現在怎麼辦?

A:繼續吃啊...但是如果也會擔心吃太多不好,是不是先少用塑膠,也呼籲大家少用一些?任何東西微量或許還好,累積多了都會出問題吧...

B:好像突然覺得吃不下了......

A:對了,還有更酷的...

B:是什麼:

A:現在還有新口味哦!像是焦油塑膠、奈米級塑膠微粒...

B:......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拚2050淨零 從發展中的"生物炭"看到產官學齊努力

 今天選讀有一點專業的"生物炭"。

面對2050淨零的目標,被視為固炭和改良土壤希望的生物炭,受到各界的重視。但是絕對不能草率行事,因為放到土壤裡的東西一定要確保安全(咦!我知道農藥有把關,那化肥也有適量嗎?怎麼會搞到土壤壞掉?)Anyway,小心總是好的...

看這系列報導學習到,一樣都是把農業廢棄物拿去燒,但製程很重要,生物炭一定要在無氧狀態下燃燒,經過高溫(400°C- 900°C)熱裂解(炭化),像一般農民在田間燒,叫做草木灰,而且反而會造成碳排。

如果生物炭能用,除了固炭和改良土壤,還能解決在地的農業廢棄物問題,但事關重大,國際上專家學者都很謹慎,雖尚在研究階段,但值得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豬豬們,對不起~~

當在路上遇到載運豬隻去宰殺的車,以前的我會摀住鼻子嫌臭,現在的我會跟他們道歉,希望他們終能順利解脫,不要心懷怨恨。

我相信幼年的我應該也曾懂得小豬、小雞的可愛,但曾幾何時他們對我們而言變成只是食物,不是生命?想想社會和日常的洗腦真夠可怕呢~~

今天的分享,不想多說,只想跟牠們說:對不起......


延伸閱讀

熱緊迫與嚴重外傷 美國每年千萬隻農場動物 因惡劣運輸環境而死 https://e-info.org.tw/node/234393

台灣友善畜牧論壇 雞豬牛業者到齊 珍古德勉勵為環境、健康和動物努力改變 https://e-info.org.tw/node/233207

朱淑娟專欄:高速路上翻落的豬,是落伍養豬產業的受害者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315025




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台灣下半年通膨可能欲小不易

前陣子跟在美國的姐姐聊到通膨,對於歐美5月份的通膨動輒8-10%,而台灣僅4%不到而感到納悶,後來才知道,原來除了疫情因素之外,天塌下來是台電和中油頂著。

台電2022年對太陽能的收購電價是每度電3.7~6元之間,退場中的核能發電每度電成本1.5元,但目前的夏季家用電費每度電才1.63~3.52元(我家都是1.63的,我突然感覺好對不起台電>_<)。

台電官網顯示,累計1到4月底,每度售電成本已達新台幣3.0719元,但每度平均電價才2.3905元,而全球煤炭、天然氣價格大漲,使得台電虧損持續擴大。2022年1至4月底,已經產生469億元的赤字。

據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目前電價凍漲造成的虧損,是靠台電的「電價平穩基金」補貼,但這個基金已經從高點的800多億元,大幅下滑到接近乾涸的狀態。台電目前公司淨值約3,000億元,到今年4月已累計虧損853億元,若完全認列價值近3,000億元的核四報廢所帶來的資產減損,台電將立即破產。


試問,鉅幅虧損的台電,有辦法擔負穩定供電的任務嗎?如果等到真的扛不住而倒了,會怎麼樣呢?

至於中油,去年油品事業大賺443億、石化獲利52億元,但因「配合政策」自行吸收天然氣國際採購價格的漲幅而虧損超過700億元,以致去年總體虧損達434億元。今年截至4月底時,累計虧損已達751億元,超過資本額1301億的一半,中油目前的虧損也是啟動雙重平穩機制全額吸收,依據6月12日公佈的數字,汽、柴油共各吸收7.6元及9.3元,如果今年繼續凍漲,預估虧損將超過千億元。

經濟部27日將召開電價審議會臨時會討論電價調漲的方案,想想原本頂住天的兩家都快頂不住了,再來天候異常的糧價持續上漲,看來下半年台灣的通膨可能欲小不易了...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人生態度

日前訪問某公立大醫院某科主任,為他撰寫人生故事。我試探性地問他對健保的想法,畢竟在健保制度下醫生的收入相較過往受到限制,但工時長,也不受勞基法保障,受到許多醫界人士詬病...,想不到他卻不是那樣想。
那天,他完全站在病患的角度對我曉以大義,說台灣的健保制度在全球來說已經是相當好的,比先進國家更好,病人至少不用擔心看不起病,但是所有制度有優點一定有缺點,我們該做的是如何為缺點補位,而不是盡看服務不周的地方。
他說,人與人的相處亦同,有人抱怨長官無能,但他會看長官有能力的地方,以及為長官沒有顧慮到的地方補位,這也是他人生價值展現的機會。
我想,這就是人生態度吧~所以他可以在每次大浪來的時候乘浪而起...
看升學制度亦然...

您願意為減碳做些什麼?

您願意為減碳做些什麼?

日前,工研院首度進行「2022年台灣淨零永續行為調查」,問卷調查民眾對於食衣住行育樂20項永續行為的執行意願及未來兩年的落實意願,結果民眾僅對「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一級的產品」與「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這兩項行為的執行比率高於40%,最多人實踐。

其餘,做到「以素食取代紅肉」、「汽車時速降低7公里」、「購買商品時優先選擇以租代買」的不到10%,未來兩年的願意做的也不到20%,顯示出將淨零永續落實到民眾生活行為中,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好奇問一下,以下20個項目中,你覺得最難達成的3項是什麼?為什麼?

  1. 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一級的產品
  2. 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
  3. 購買與食用台灣生產和時令的食品」
  4. 吃您買的東西,沒有丟棄物(全數食用完畢)
  5. 節能駕駛
  6. 以自行車或步行取代所有少於10分鐘的汽車行程
  7. 夏季冷氣機設定在28度以上
  8. 都會內車輛行程改用大眾交通工具
  9. 不使用一次性或單一用途的塑膠製品
  10. 採購資通訊產品時,使用期間若未達七年,則延後購買
  11. 每年假期旅行,有一半次數改為更近休閒地點
  12. 行車空調溫度提高3度
  13. 上下班共乘
  14. 汽車時速降低7公里
  15. 每週三天居家上班
  16. 購買車輛時,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
  17. 進行房屋交易行為時,僅購買或租顧具有綠建築標章
  18. 進行建築物外牆節能改造
  19. 在您的大部份膳食中,以素食取代紅肉/乳製品
  20. 購買商品時,優先選擇以租代買模式

新聞的標題說,年輕世代減碳意願低落,原因是18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目前執行減碳行為的比率、及未來落實的意願均偏低,仔細一看覺得這樣下標題很怪,18-24歲如何能讓他承諾「購買車輛時,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進行房屋交易行為時,僅購買或租顧具有綠建築標章」、「進行建築物外牆節能改造」還有「每週三天居家上班」?

然而,「汽車時速降低7公里」、「在您的大部份膳食中,以素食取代紅肉/乳製品」這兩項願意做的也都不到10%???

我們家哥哥是對環境很有使命感的,昨天晚上在準備的地科報告,是提出對抗全球暖化的跨領域行動策略,覺得老師這主題出得真不錯,也讓我很好奇同學間會有什麼天馬行空的想法。不知道大家有好建議嗎?

延伸閱讀

第一次整理新聞整理到感覺喘不過氣來呢!然而,這是大家能一起決定的...只要願意從自身做起。再看一下上面20項,你願意為地球做些什麼呢?願意一起守護孩子成長的環境嗎?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垃圾回收、環保是假議題嗎?

看到商周一則關於南韓垃圾回收做得很好的新聞,我第一個想法是想看看他們怎麼做,可以如何效法,但是看到下方的留言,真的會有點無言,有人說環保是假議題,也有人歪樓到黨派的對立上,或者國家的對立上,我心想究竟留言版是酸民出氣的地方,還是標題下得有問題(太愛比較),或者剛好還沒有關注環保的人看到這個議題呢?

前陣子採訪為垃圾掩埋場土地活化的廠商,了解到目前已有半數焚化爐廠齡超過二十年,陸續停爐保養,現在各縣市也陸續面臨垃圾處理問題,包括焚化爐保養、興建新的焚化爐,以及有焚化爐的縣市開始拒收其他縣市的垃圾,沒地方燒的垃圾就先堆置變成新的污染源...。

想想每天垃圾車都收走那麼多垃圾,會不會是一個潛在的巨型垃圾未爆彈呢(還是有些縣市已經爆了?)?

提醒大家從自己家的垃圾著手,減少製垃圾、落實垃圾分類,為了環境至少要盡人事再聽天命吧...

還找到之前公視做的垃圾處理專題,覺得很完整,跟大家分享~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通膨下的山雨欲來

美國通膨在五月份創下40年來的新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8.6%,為了壓抑瘋狂的通膨,聯準會(FED)繼5月升息2碼(,6月又一口氣升3碼(1碼=0.25個百分點),這也是28年來單次升息最高的一次,多國央行也紛紛因應,不約而同宣佈將調升利率,其中,台灣央行16日雖跟進升息腳步,但卻僅調升政策利率半碼,並另調升新台幣存款準備率1碼。

這裡值得進一步了解的,在於美國稍符合預期高位地調升3碼,為何台灣央行的利率升幅卻低於預期的1碼,並搭配調升存款準備率。升息和升存款準備率有什麼差異,這或許已超過高中的程度,但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可以進一步看看下方整理的延伸閱讀。

另外,原本長期貨幣寬鬆的瑞士央行亦加入收緊貨幣政策,將政策利率上調2碼,從-0.75%調升至-0.25%,但日本央行卻在壓力山大的情況下仍選擇維持貨幣寬鬆,目前市場則密切關切經濟已進入下行區間的中國央行動向。

這裡值得進一步了解的,在於選擇升息的、寬鬆的各國,究竟背後的原因為何。了解過後,就會發現真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呢。

隨著各國利率升幅不一,接著大家擔心造成匯率的波動。利率的變動是如何影響匯率,為什麼美國升3碼,台灣升半碼,會造成台幣的貶值壓力?又為何日圓的持續寬鬆可能會引發亞洲匯率的連鎖反應呢?若有興趣也可以進一步延伸閱讀~

日圓拼命貶值已有一段時間,老早就有許多哈族搶著逢低買進,連我們家哥哥看到新聞也問我是不是該逢低買進,但是匯率因素真的牽扯甚廣,如果連動影響到亞洲貨幣那代誌更是大條,所以,這也是圍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財經素養呢!

今天的延伸閱讀好多,而且族繁不及備載,所以就知道匯率議題有多複雜、最近有多熱鬧......


然後我覺得,日本已經開放觀光了(目前只開放團客),大家還是幫幫日本,趕快去日本玩好了~~~唉~~~大家都辛苦了......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g0v啟動公民參與的無限可能

「不要問為何沒有人做這個,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因為,「沒有人」是萬能的。

這是公民團體g0v零時政府的座右銘。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好帥!社會真的需要這樣的氛圍,而科技的發展也讓公民合作參與公共事務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大大提高。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其實g0v創立迄今已十年,並已發展數百個專案,數位政委唐鳳即為其早期投入者。而如果我們有興趣,也可以用各種型式參與g0v,跟大家一起成為那個「沒有人」。(偷偷告訴你,這也可以做成很好的學習歷程)


g0v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沒有實際的領導人,而是由包括軟體開發者、平面設計者、社會運動工作者、公務員、法律專家、文字工作者、藝術家、媒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各領域公民於其間共作。你我應該都曾經用過很多g0v推動的專案,包括疫情初期簡訊實聯制的架構發想、口罩實名制階段的口罩地圖,還有打擊網路謠言的「Cofacts真的假的」...等,日前我也分享過一個近日的專案,即讓遠在都市的網友,就算坐在電腦前面,也能幫忙判定、找出疑似的農地違章工廠,為全台農地做「快篩」的小遊戲--「大家來找廠」。

另外,g0v會舉辦 g0v 雙月大黑客松,需預先報名。來自不同的城市、背景、專長與年紀的與會者,可以利用三分鐘快速發表自己想做的事,並在現場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發揮各自所長,同時透過線上與線下協作的方式,用弄髒雙手的精神來「讓事情發生」。

關於g0v的資料其實很多,初步整理如上,細節歡迎參與過或者更了解的朋友補充。未來的世界公民參與有更多的可能性,能夠有想法、有行動都很重要呢!

ps:g0v的資料真的有點多且雜,短短一篇卻花了我好多時間...,看來我也該來當那個"沒有人"~😆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你愛喝手搖飲嗎?

 不知道大家對"果糖"的最後印象停留在哪裡?很少喝手搖飲的我,原本比較清楚的概念是當年的豐年果糖,但依稀有一點點果糖對身體不好的印象,直到前陣子認真找資料,終於有比較清楚的概念。


最讓我驚嚇的是,果糖容易造成內臟脂肪升高/脂肪肝和胰島素阻抗(易導致糖尿病)等問題,前幾天甚至有研究指出:青春期大量攝取「單糖」(果糖、添加糖)的人,更容易被檢查出有大腸腺瘤,而腺瘤是在大腸息肉中演變為大腸癌風險最高的類型之一。

因為自己的內臟脂肪超標,研究如何降低的過程,了解了上述問題,也發現內臟脂肪正是最難減的。之前經常看到校外孩子自己買早餐,飲料時常都是一杯奶茶,但一杯正常甜奶茶的含糖量即已超過一天可攝取量的上限,不及代謝的果糖即慢慢累積在我們的肝臟,想想真的是蠻可怕的一件事。

如果孩子經常有機會外食,最好要讓孩子對於有害身體健康的食物先有基本概念,教會孩子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今天分享幾則跟手搖飲有關的健康資訊,大家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計算,一起檢視自己有沒有過量。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月考倒數十天的提醒

今天發現再10天左右就是期末考的時間了,在家遠距可能比較無感,等想到再準備怕時間太趕,所以跟同學們提醒一下~

整理一下月考前我會給孩子們的提醒,還有平時念書的提醒,跟大家分享~

1.把復習計畫排出來,每天前進,時間寬裕就比較輕鬆,不要拖到最後

2.每天做子彈筆記或至少前一天做Check List,完成的劃掉

3.社會科要先看目錄=>大標=>小標,不要漏看圖和表

4.復習科目交叉安排,像是做完數學念公民之類的,比較不會疲乏~

5.念書之前靜心冥想1-3分鐘,把專注力抓回來

6.每30-50分鐘休息5-10分鐘(可以用蕃茄鐘),時間長短看個人習慣和科目而定,但是要記得休息

7.如果不是睡眠不足但念到想睡的話,有可能(1)迷路了=>先整體看一下你要念的東西架構,以及自己在哪裡,要往哪裡去,可以自己稍微做個心智圖(2)專注力渙散=>棒式運動1分鐘,或者左右鼻子交互深呼吸各3次

歡迎大家一起補充好撇步!

國中會考:平飼、放牧雞蛋 為何不普遍?你的答案是什麼?


你家吃的是什麼蛋?知道是血雞蛋或正常生活的母雞所生產的雞蛋嗎?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素養不足,因為這是前陣子高中的兒子提醒我,我才赫然驚覺我買的都是血雞蛋!

針對今年國中會考社會題目出現「非籠飼雞蛋」考題,說明「歐盟基於公眾健康及動物福利等理由,於2012年起,禁止境內農民以傳統格子籠方式飼養蛋雞,並立法規定市售雞蛋必須明確標示其飼養方式,讓消費者可以在平飼(即室內放養蛋雞)、放牧(除室內空間外,還提供蛋雞戶外活動空間)等友善生產的蛋品之間做出選擇。」並提問「上述友善飼養方式逐漸在臺灣推行,但所產出的蛋品在臺灣市占率仍不高,其原因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結果師範大學心測中心並於5月22日公布解答為「C:蛋品售價比較高」。
昨天,長期推動經濟動物福利,輔導蛋農轉型友善飼養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指出:此題答案的正解應是「政府缺乏廢除格子籠禁令與積極政策引導」,考題提供給學生的答案選項有爭議。
我超認同耶~~我買血雞蛋是因為我沒搞清楚狀況,就莫名其妙變成血汗農場的幫兇了...。
前陣子,孩子跟我探討籠飼雞蛋的問題,希望我改買人道飼養的雞蛋,對這個議題頗為陌生的我,答應他會研究一下。這一研究不得了,受到很大的驚嚇,所為的籠飼雞蛋,就是在約莫A4紙張大小窄小籠子裡,有2到4隻雞就這樣活生生硬被「塞」在一起,吃、喝、拉、撒都在籠裡,空間小到無法張開翅膀梳理羽翼,甚至互相踩踏,而消費者吃的就是這些一輩子不曾下地的雞生的蛋,而以殘酷的格子籠方式飼養,母雞完全無法活動,造成母雞嚴重代謝不良、骨質疏鬆,也容易引發體弱導致的疾病或感染。
素養即生活。然而,這真的是飄浮在空中,很難掌握的一句話,直到這次,孩子看了相關報導後,自發性地提出改變的希望,我才感受到能真正影響生活的"素養"。
想想你都買什麼雞蛋?為什麼呢?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氣候暖化會怎樣?開冷氣就好了?

昨天無意間聽到哥哥的線上課,地科老師在跟他們講碳封存,覺得很興奮,因為這個我有概念耶~~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地科的最後一個單元在講"永續",而碳封存是老師的補充資料~~

那麼,什麼是碳封存、為什麼要碳封存呢?原來,碳封存就是把二氧化碳捕捉並封存起來,目的是為了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因為光是減碳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發展碳捕捉和碳封存的技術。

不過,碳封存太專業了,相關的還有淨零碳排、碳中和、碳交易、碳稅、碳權...,交給專業人士了解就好,我們一般民眾生活上能做的,還是在節能減碳。

但是,很多人還是覺得沒差,沒動力,反正自己以後也不一定要面對...。我覺得這些人其實不是沒公德心,而是不了解到底氣候暖化持續加速會花生省魔術...

因此,我會給孩子全球暖化/氣候暖化這個關鍵字,請他查這究竟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以及什麼時候會影響,有概念以後,再去查能做什麼,會有什麼可以期待的成效,這樣才會有動力。

然後,他就會發現,原來,全球暖化已經發生,而且就在我們身邊,電影"明天過後"的場景不知道何時會發生...

(這裡準備一些小抄給媽媽們,才不會被孩子問倒了呢...😜)


關鍵字:全球暖化/氣候暖化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如果我說,台灣的通膨很溫和,您相信嗎?

在台灣的您,對通膨有感嗎?

相信已經多少有感了,但是不知道您相不相信,台灣目前的通膨,還算相當溫和...

看看美國和歐洲,您就會知道,事情可能沒那麼好收拾~~





美國上周公布的 5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達8.6% ,超乎市場預期,更創下 1981 年以來新高。8.6%的數字,可能有人沒概念,這篇報導整理許多民生物資的漲價幅度...

  • 過去一年 美國雞蛋漲71.4%(這個數值值得深究),
  • 乾旱助漲牛肉價格,冷凍肉價格上漲15.7%,
  • 動物性及植物性奶油年漲20.2%,創2004年7月以來最大漲幅。
  • 汽油年漲幅超過100% 創歷史新高(我的天哪!居然是真的)
  • 機票年漲幅達37.8%,1980年11月以來前所未見。
  • 大眾運輸費用年漲26.3%,打破1981年7月以來紀錄。
  • 住宿費用也跟著漲,飯店及汽車旅館費年漲22.2%
  • 30年房貸利率升至5.27%

歐元區也不遑多讓:5月通膨年增率升抵8.1%的歷史新高,其中德國的通膨率7.9%,是近半世紀來最高,法國5.8%,也是37年來最高,而西班牙8.5%,雖然低於今年3月的9.8%,通膨率卻也還是相當驚人~

這樣看起來,不知道大家覺得台灣有通膨嗎?

我們正在經歷歷史性的時刻,不把握機會睜大眼睛看,好像有點可惜~跟大家分享我會怎麼運用這些新聞讓孩子學財經素養~

我只會丟下方延伸閱讀的第一篇-美國物價上漲的新聞給老大(高二),看看他看不看得懂,看不懂的再讓他自己延伸閱讀。像是具體了解CPI是什麼、造成通膨的可能原因、其他地區(台灣、歐洲)的通膨(也會建議他查一下中國的)和原因、主要民生物資的通膨程度和原因等...。

二年級的公民有教通貨膨脹,最近又碰到這麼大的大問題,如果大考沒考就太詭異了,您說是嗎?

對啦,或許也可以查一下通膨的英文是什麼...@_@


延伸閱讀: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如果學習是為了工作 你也該知道工作型態正面臨的變革

在教育發展的歷程中,曾經有過幾度變革,我們這一代經歷的中學教育,起碼是二、三十年前的事,那個時代的教育,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開始與職業聯結,從培養成人的思維,轉向培養工匠的思維,學生就像生產線上的產品,只求均一性地達成能做為生產的工具的標準。

但是當前也面臨重大的時代變革,科技進步至此,機器人將可以取代許多重覆性高的工作,人口組成也在轉變中,如果爸爸媽媽們仍關注孩子未來能做什麼樣的工作,也千萬不要再用昔日培養工匠的態度跟催孩子的學習了。

在高齡化、少子女化、全球化、數位化等浪潮下,人力市場面臨重大的改變,這一代的重點,應該是如108課綱一樣,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透過「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12502)。

簡單來說,未來要看到每個人的獨特,讓每個人在社會上發揮其獨一無二的價值。


但是,太獨特也容易讓爸爸媽媽感到刺目與受到威脅,所以在過程中,我們可以跟孩子共學,不只學習如何做為新世紀的公民,也學習如何提升自我修養(自我覺察、同理、溝通、多鼓勵、賦予勇氣),珍惜此生與孩子一起學習的緣份。

一起加油~~

延伸閱讀:

當我們的教育開始傾向培養一個工匠,而非一個人......
https://www.blogger.com/u/1/blog/post/edit/7406476706383340251/2732496300500265644

疫情缺工潮/加薪是解方?疫情下台灣缺工40萬,恐成新常態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6334427?from=edn_subtab_index

缺工時代|年輕人去哪了?人口變少,而且工作不吸引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6474

英國實施週休三日! 我們為何工作40小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1488


我的學習歷程

因為媽媽是小學的音樂老師,我們做孩子的,當然也要學鋼琴,但是小時候個性就比較反骨的我,每天總會在鋼琴前面哭足兩個小時才下來,讓媽媽苦惱不已,我也視鋼琴為妖魔鬼怪,甚至連聽音樂會都很抗拒。

就這樣過了三十年,長大的我,一開始也不願意給孩子學鋼琴,覺得他們一定會跟我一樣,但想不到因為學校有手捲琴的社團,在同學家長邀約下試著參加,孩子竟然挺喜歡的,後來還在國中時選擇烏克麗麗的社團,高中時成為口琴社的社長。他聽到喜歡的音樂,就會找譜來練,樂器竟然成為他一直持續的興趣。

我也在他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看到許多當年我沒看到的學音樂的好處,像是可以正式地上台參加成果發表會,以及不同鋼琴家對音樂的不同表達方式...,偶而我也會想,如果當年的我有看到這些,或許就不會那麼抗拒。

關於學習,再次強調"反骨的我",一樣無法做"不知道為什麼"的事,再加上可能學習上也不得其法,又沒有"成長型思維",不知道如何也沒能及時面對自己學習上的困難,再加上跟父母有代溝,在考上大學後,就選填離家最遠的學校,在學期間認真打工不認真學習,到大學畢業也選擇投入職場,再也不願意回到學校。

我覺得這應該不是只發生在我身上吧,相信我們這一代,除了乖順聽話的那些,應該很多都走過這樣的路。所以雜誌報導才會説:台灣人普遍一出校園,就停止學習...。

直到在差不多同一段時間,有幾件事接連發生了:1.我在道場接觸到"讀書方法"的課程(我是一貫道的);2.我接下了到大學EMBA進修企業主的採訪工作,然後我突然了解讀書是有方法的,以及有社會經驗後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我才再報考高師大的成人教育所,重回學校學習。(所以我也有準備學習歷程檔案以及和教授面試的經驗呢XD)

與此同時,跟社群中的各位同學一様,接觸到讀書方法,我燃起了高度的興趣,然後努力買書、借書、K書,相關書籍看了數十本,也在學校則和師資培育中心的大學生一起修習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順道一提,每一科上課我都準時不缺課、坐老師前面第一或二排,非常努力專注地學習,每一科也都取得90分以上的高分),還經常參加關於素養導向教學的論壇...

我想各位同學都能理解這樣的熱忱和力量,這就是我們成人教育領域所說能創造神奇成效的"自我導向學習"。

所以,我不想逼著孩子一步一步向前,可能還走三步退兩步...,我不希望他們跟我一樣茫然到四十歲,我希望他們能夠看到學習是真實與生活相連結的,學習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利益他人,實現生命價值,我希望他們能夠自己設定目標,自己向前走,甚至是向前奔跑。

但孩子的"自我導向學習",或者說"自主學習",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們原本是一張白紙,不像我們成人有生活經驗,有參照點,而想要讓孩子自主學習,除了擁有自信和學習方法外,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及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也是一大重點吧~~~所以,有一段時間,我每天早上吃早餐時,會讀一則科技、財經或環境的新聞給他們聽,新聞裡面可能有各種專業領域的分工,以及他們對世界或人類社會創造的價值,大概讀了二三百則。

後來我發現,咦,好多題都出現在大考的時事題裡面呢!也讓他們對於地理和公民的學習更有概念,不知道是我會猜題,還是真的都有讀到重要的新聞呢。

不過後來因為Podcast的出現,我們就改聽Podcast了,我覺得也很棒。

但是Podcast還是無法按我的需求量身訂製,再加上在學校學習"媒體素養"時,老師提到大數據及假新聞影響大眾閱聽的問題,我也看到許多有價值的新聞,卻沒有夠多的人看到,以致沒有發揮該有的影響力,所以我又開始整理新聞了...,就是現在大家每天看到的東西。

素養就在生活中,而新聞反映了社會各個角落的生活,新聞是很多元的,不是只有沒營養的新聞,新聞,是素養的入口,我們可以從中開闊世界,了解不同立場的聲音,學習聆聽和同理。

不只下一代需要素養,我們來日方長,同樣需要素養。

然後,我分享的做法,很多會涉及讀書方法和習慣的建立,大多有相關的實驗或理論根據,但是,如果不清楚源由,就會很難COPY,所以,如果大家有實行上的疑問,都很歡迎大家提問討論。

參考資訊:

畢業後就跟上課說掰掰?只有「半身」學習的台灣如何快樂學到老?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266

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為未來打造永續人才

繼日前提到的高齡化,下一個世代還有一個重要趨勢是"永續"。現在環境已經到危急存亡的關頭了,再加上技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零廢棄和淨零碳排逐漸成為可行,所以,除了提醒大家要跟孩子一同關注長者議題,也要在生活中跟孩子一起認識永續。

其實,跟孩子談永續並不難,因為孩子很單純,該做的事不會有太多借口,像我們家哥哥國小時就會指導我做垃圾分類,經常提醒我要少用塑膠袋,多走路少騎車,前陣子還提醒我不要再買籠飼的雞生的蛋,我們只要讓他們了解世間萬物的關聯性,他們自然知道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 現在全球都在搶永續人才,這是一種價值觀,要從小培養,跟我們的世代不一樣,現今的世界已逐漸認清真實的價值,關注於讓生命俯仰無愧地在世間生存發展,關鍵在於家長們有沒有把握機會陪伴孩子一同學習和成長。 現在不是戰後,未來也不再有可以揮霍無度的資源,看清大方向,未來將是比現在更加光速的世界,不要再用工業革命下打造標準化工人的思維看待教育,也不要加強他們對物質的匱乏感,永續人才需要跨領域的專業,以及高度自我管理能力,他們要對世界有使命感,並且相信自己做得到,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正向地改變世界。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無數的蝴蝶效應疊加 最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台灣有句俚語"人無照天理,天無照甲子",說的是做人做事都得按照天理,如果做人做事不按天理行事,上天也不會按節氣運行萬物。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最近會不會特別有感?就好像這幾年接連的COVID-19疫情、美國大印鈔、供應鏈塞港、通膨、股票和房價大漲、股票大跌、緊接著通縮的烏雲飄近...世界亂成一團,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氣候暖化也在自然環境中造成一連串的影響,動植物也亂成一團,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如何......

當氣候漸暖 鳥類面臨生存危機 該先救誰?這篇文章個人非常推薦,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世上萬物的關聯。文中提及:平均來看,候鳥春季遷徙的時間大約每10年提早2.1天;氣溫每上升1℃,春季北返的時間則提早1.2天。候鳥北返的重要任務是趕回北半球的溫帶地區繁殖,不過,如果北返時間改變,有可能冰雪還沒融化、昆蟲還沒羽化、植物尚未開花抽芽,此時孵出的雛鳥無食物可吃。對鳥類的繁殖衝擊,就像是小孩餓哭卻四處買不到奶粉。

氣候影響物候,但每一項改變對於每一個物種的影響卻不是相同的,每一個物種受氣候變遷衝擊的程度、族群對氣候變遷的反應程度以及物種自身對衝擊的適應力都有不同,至於會造成什麼影響,就好像無數的蝴蝶效應疊加,結果沒有人會知道.....

究竟我們應該馬照跑,舞照跳?還是坐以待斃?還是可以做些什麼呢?

建議延伸閱讀:全球暖化、蝴蝶效應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珊瑚滅絕中....與你我何干?

今天聽"聽天下"的Podcast,提到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關心台灣珊瑚礁的狀況,我想成為這種世界級的議題,那狀況應該很嚴重了,但到底珊瑚礁這種環保議題與經濟何關呢?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原來,珊瑚不是很漂亮而已,也不是可以跟尼莫玩而已,他居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的最重要系統,提供了海洋中魚類等生物食物來源及繁殖的場所。廣大的海洋中,珊瑚礁覆蓋率雖只占海水表面積的0.2%,卻有超過25% 的海洋生物種類棲息於其中,超過1/3以上的海洋魚種與之緊密關聯。而在一個龐大的珊瑚礁生態系中,甚至可以觀察到多達1500種魚類,可以說保存了珊瑚礁,就同時確保了漁業發展、漁民的工作及食物的穩定供應。


珊瑚還有許多未知的功能,例如魚類、海豚會找珊瑚治病、治傷,顯示珊瑚可能有某些神秘的、待發掘的成份 (環境資訊中心、農委會水試所電子報)

同時,健康的珊瑚礁就好像天然的防波堤一般,可以保護脆弱的海岸線免於被海浪侵蝕。

但是,在全球暖化、過度捕撈和人為污染下,大大打擊了海洋生態系,珊瑚白化的問題,真的需要大家一起關注!

然後,應該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沒sense,像是台電那些人,居然想活埋七萬四千多株珊瑚.....(台灣現在好像除了能源什麼都不要了......)

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復育珊瑚、救珊瑚,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能有人抱著理想改善環境...

最後,走入大自然、喜歡大自然、關心大自然,生物、地科等科目自然就會讀得好!像珊瑚這麼大的事,資料卻十分零散,希望能有人做完整一點的專題...或者,如果有孩子有興趣做這樣的自主學習歷程,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我想教授也會感動吧

相關報導:

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珊瑚白化的原因、影響及解決辦法是?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0550/%E7%8F%8A%E7%91%9A%E6%98%AF%E6%A4%8D%E7%89%A9%E9%82%84%E6%98%AF%E5%8B%95%E7%89%A9%EF%BC%9F%E7%8F%8A%E7%91%9A%E7%99%BD%E5%8C%96%E7%9A%84%E5%8E%9F%E5%9B%A0%E3%80%81%E5%BD%B1%E9%9F%BF/

科學家警告:若全球暖化升溫1.5°C,幾乎沒有珊瑚礁是安全的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2840

台灣珊瑚健康「亮紅燈」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7939

海裡有藥局 研究:海豚排隊摩擦珊瑚 為自己治療皮膚傷口 https://e-info.org.tw/node/234216

珊瑚健康狀況如何?新檢測方法用聽的就知道 https://technews.tw/2022/05/30/coral-reefs-sound/

協和電廠轉型 不要填海造地埋珊瑚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374290

建議

延伸閱讀:生物多樣性

==========================

6月10日

今天看公視"我們的島",發現原來也是有蠻不錯的珊瑚專題呢~~~ https://coral.relab.cc/#aniamls
這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對台灣珊瑚礁體檢計畫做的完整介紹,這個計畫耗時12年,針對台灣七大海洋區域的珊瑚礁進行抽樣體檢,動員超過六百位志工,進行超過400筆水下調查記錄~
這個體檢報告很了不起,內容呈現也很精彩,也可以讓孩子先有個概念,再從計劃推動者和呈現者的角度來看,有什麼做得很棒和可以再更棒的地方,以及如果是他想扮演什麼角色?會怎麼做?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素養必修--學會如何學習

其實現今的學習環境已經不一樣了,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線,可以說是好學者的時代~~~當然更要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才不會身處寶山卻什麼也沒帶走...


前幾天有跟大家分享,學習歷程、方法和策略是素養導向教學的一大重點,今天的素養學習,就跟大家分享一堂磨課師的課:"翻轉學習力:省力讀書有門道",授課老師是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不僅是教育專業背景,教授這門課也好幾期了(我今天也看到好像7月份還會有新課上線,不知道是不是新的內容)。

「ewant育網」是陽明交通大學發起建構的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平臺,線上有許多免費課程,都是各大專院校的教授開的線上課,不妨讓高中的孩子試著挑一門課嘗試網課的自主學習,甚至可以進一步做出成果成為學習歷程~

總之,免費報名,免費學習,除非要學習證書才要付費,爸爸媽媽註冊後也可以上課哦~~

ewant育網介紹  https://www.ewant.org/mod/forum/discuss.php?d=89

高中自主學習專區 https://www.ewant.org/local/enterprise/highschoolsailpage.php?id=64

學會學:學習之道(111高中自主學習)(7月1日才開放,可以先報名) https://www.ewant.org/admin/tool/mooccourse/mnetcourseinfo.php?hostid=10&id=5993

然後,線上學習,首重自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設定目標,定時定事哦~~

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從乳牛飼料報導學到的滿滿乾貨

先前一連串原物料漲價的資訊,我想大家對於飼料漲價導致牛、豬、雞乳相關產品漲價已經不陌生了。因為飼料常需進口或者是長途運輸,而飼料價格相對人用糧食低,推測農夫不會想種,所以我國要能自給照常理推斷應該是相當困難,只能默默接受一切......。

但是想不到...我們的農試所好厲害哦!居然育種出產量高、生產更快,而且營養價值更高的"青割玉米",可以供給乳牛作為飼料!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國產飼料的自給率,如果在地種植,還能減碳又新鮮,對乳牛也更好!

再找資料延伸閱讀,原來一樣是青割玉米,居然還有台農1號、台農24號、明豐3號和新的台農8號等不同品種,適合不同的環境氣候生長!種植前還可以向農試所、農改場請益哦!

最後,青割玉米長什麼樣子呢?一定跟你腦海中浮現那一支一支黃色、白色、彩色...的玉米不一樣,想知道的請從內文去找哦!

還有,我也看到一個問題......現在很多農地都被拿去種電了,所以也有可能後來我們的牛隻還是只能默默接受進口、接受不新鮮、接受一切...?

最後,看了這幾篇文章,真的感覺大家都是緊密相繫的,不僅是我國與外國,還有在農試所、農改場、農場和牧場打拼的人們,人類能有今日的生活,真的都是智慧的疊加呢!

我挑選出這些資訊讓孩子閱讀,所希望給孩子的也是這樣的感覺--不管自己在哪個崗位,都要努力解決問題,讓世界更好!然後,頭腦裡有裝這些的孩子,你要說哪間大學面試會不通過嗎?那也一定是那間大學的損失啦......

相關報導:

乳牛新食物:青割玉米「台農8號」誕生,產量高2成、生長快一倍,牛隻反應佳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70356/

武肺衝擊》乳牛的食物拉警報,進口乾草運輸延宕,國內牧草產區陷開發流失,成未來隱憂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1894/

【玉米圖鑑】白玉米甜玉米糯玉米你愛吃哪一種?玉米顏色為何多彩?來看玉米的10個秘密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8149/

為兒子 民代種起青割玉米 https://www.hdares.gov.tw/upload/hdares/files/web_structure/6442/122-23_29.pdf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一起學素養--你看到人口老化還是銀髮商機?


跨域、圖表閱讀統整反思力也是素養考題的重要型式,今天跟大家分享二個和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都有深刻相關的數據圖表~~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

扶養比  https://pop-proj.ndc.gov.tw/chart.aspx?c=11&uid=67&pid=60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意思是每5個人中會有一位是65歲的長者,目前推估2050年會是老年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到時台灣社會大概將近每2個人就會有一位是65歲的長者。換算成我們熟悉的時程,以現在45歲的家長和15歲的孩子來說,2050年時家長73歲,孩子則43歲正值壯年..

在扶養比部份,這28年間社會的總扶養比*會從2022 年的41.27上升到84.9,而在少子化的持續下,增加的主要是扶老比*,數值會從25上升到67.7~

*總扶養比=(幼年人口+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100=扶老比+扶幼比,即每100個青壯年人口所需扶養依賴人口數。

*扶老比=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100,即每100個青壯年人口所需扶養老年人口數。

會不會感覺很驚人?

但就像在非洲賣鞋子的故事,有人說,下一代會面臨很艱困的未來,也有人樂觀看好銀髮商機,而超高齡社會也不單只在台灣發生,甚至可說是所有已開發國家面對的問題(只是台灣速度真的有比較快),掌握銀髮商機說不定還能行銷全球。總之,藉由今天介紹的兩個圖表,提醒大家多關注相關的議題,不只作文可能會考(青銀共居),未來更是重要的社會和國家考題。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買的是血雞蛋...

看了雞蛋的系列報導後,兒子問我:媽咪,你都買什麼蛋?買最便宜的嗎?

我說,對啊~
兒子:你為什麼不買比較人道飼養的...
我:沒有想過耶,而且也不知道他們標示的人道飼養是不是真的人道飼養啊...
兒子:比較貴的蛋要多少錢啊?
我:我也沒注意耶~
兒子:如果只有我們改變,那是不是也沒辦法改變那些雞的命運?
我:話不能這樣說,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
兒子:你有看過用格子籠飼養的嗎?
我:沒注意耶!怎麼了...
兒子:看起來真的很殘忍很噁心很可怕...
我:是嗎?我看一下...
(看了簡直胃痛.....)

--------------------
過了一陣子,兒子看我很認真地找資料...
兒子:你在幹嘛?
我:我在找哪裡可以買到確定是非籠飼的雞蛋...
=============================
如上,請分享高雄可以訂到什麼非籠飼的雞蛋,或者大賣場哪一個品牌是OK的,謝謝...
我還希望是可以只賣雞蛋,不賣雞肉的業者~或者有要揪團購可以揪我,謝謝指點!

什麼是素養?教授這樣教...

記得上學期下修大學部師資培育中心開設的教育哲學課,授課的老師是某校校長,也負責108課綱的教學輔導(到各國高中輔導任課教師如何教素養)。有一堂課,老師為了讓我們了解什麼是素養,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請問各位同學,紅燈可不可以右轉?可以的舉手...結果全部同學都沒有舉手。老師又問,請問你紅燈沒有右轉過的舉手,結果,也是沒有人舉手...。

於是老師笑著說:這就可以看出來,你們都沒有素養。

老師用這來說明素養導向教學的目的,即解決過往教育下知與行不合一的問題,著實讓我印象深刻。

過去的教育,強調學、強調知,孰知學了卻不會用,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所以108課綱的重點,除了培養能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孩子外,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也是一大重點,只是,理想的目標是一回事,但是涉及教育背後的哲學觀點及種種歷程的演變,還要落實到課程規劃,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再加上中間經過一層又一層的個人解讀或者不理解甚至偏見造成的雜訊,傳到最後走鐘也是難免。

那麼,要如何教,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呢?教育部學前及國民教育署(2017)提出素養導向教學的四項原則,即參照各領域/科目的核心素養和學習重點,在教學上做到1.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2.脈絡化的情境學習;3.學習的歷程、方法與策略;以力求4.實踐力行的表現。(我當初對於最後歸納出的這四點,感到很讚嘆啊~~~)


資料來源: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cirn.moe.edu.tw/Upload//WebFile/74168/636975791834632324.pdf

所以,老師在授課時,除了教導知識,還要關注應用面上技能的學習與態度的養成,為了避免同學在課本教的情境會用,其他情境不會用,還要多讓同學們了解相關可能的情境,提高學習遷移的可能性,而現在很流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也是為了讓同學們掌握學習的方法,而能做到自主學習(不用老師教,也能自己找資料、自己學習、自己整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督促自己的學習,從而達成自己的學習目的)。

回到專門培育師資的學校再學習,經過任課教授的講解,對於許多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覺得很爛的教育型式(ex:能力分班),我多了理解,知道那原來都只是在不斷改善的過程,沒人知道怎麼樣最好,但是教育製造出一群人,不停地想辦法更好。其實整體來看,有時候還是會覺得蠻感動的呢~~~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敢說全無偏誤,但我覺得很有趣,心想或許也會有家長覺得有趣,所以跟大家分享,也歡迎指正!^__^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吃西瓜學素養

 端午節前一天,婆婆特地打電話來交待隔天要吃西瓜,一早公公就拿了厚厚一大塊西瓜來,上網查才知道典故...端午後3天都還可以,要旺財轉運趕快去買~XD


不管來不來得及,我想夏天很多人都會吃西瓜,你知道台灣何時有西瓜?好吃的西瓜怎麼挑?曾好奇過那麼大一顆要怎麼搬運嗎?看到這一篇,也發現水果大盤商真的也是承擔很多,很不簡單呢!

認識了西瓜背後的群策群力後,無論是在路邊或市場,你看西瓜的眼神,是否有一些不一樣?吃在嘴裡,是否有更豐富的滋味呢?這些無形的感動藏在我們心裡,對百工多一分理解與感謝,正是真正的素養啊~

要旺趁現在!把握端午節3天 吃「紅肉西瓜」發財1整年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25725

西瓜秘密》小玉不是西瓜芳名,西瓜怎麼挑最好吃?吃過炭烤西瓜嗎?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70040/

超猛西瓜採收》蓋章師傅神認證!拋25斤西瓜如運球,疊瓜神速如玩積木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70038/

台灣西瓜大王》王家正運轉全台700甲西瓜田,沿溪游牧,喊水會結凍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70036/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物價漲 物價漲 糧價漲完肉價漲

像不像在玩蘿蔔蹲啊?黃豆漲、玉米漲、小麥漲,然後是沙拉油漲、雞蛋漲、雞肉漲...

現在要學習真的很方便,Podcast用聽的就能知道天下事,我會利用洗菜的時候聽,如果聽到不錯的,再用早餐時跟孩子一起分享~~~今天推薦2個Podcast,一個是天下雜誌的Podcast聽天下,報導全球雞肉上漲的議題,一是上下游Podcast《食農搜查線》對國內蛋雞產業所做的專題--"蛋雞產業大體檢",覺得內容都很棒,也可以讓我們對產業、對食物有更多認識...

*《天下雜誌搶糧新戰場,雞肉價格年增17% 不久雞肉會變得跟牛肉一樣貴? 搶糧新戰場,雞肉價格年增17% 不久雞肉會變得跟牛肉一樣貴?(要用聽的請自行用Podcast搜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1421
*《食農搜查線》EP39:為什麼雞蛋一直出包?蛋荒真相大白!蛋雞產業大體檢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66255/

這兩則報導可以讓我們了解產業的生態,以及環環相扣的關係,舉例來說,你知道雞的飼料主要是玉米搭配黃豆,為什麼要這樣搭配?又要經過哪些處理呢?這跟生物學、營養學都有關哦~還有,雞農遇到禽流感怎麼辦?禽流感跟我們又有什麼相關呢?

像這些新聞也可以做成學習歷程,以一則和生活相關的新聞為引子,讓孩子思考相關聯的議題,再自己搜尋相關的資料,然後就能對社會議題有一初步的整體觀,再做成一篇自己的報告~~既練到閱讀、整理、寫作,又能理解社會議題,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還跟生物、社會、歷史、地理和公民課題有關,過程中也會發現各行各業之間的關聯,對百工有更多的認識、理解和感謝,說不定從中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這並不是太困難、太費時的計畫,也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對於孩子的想法,
可以討論但不用給評價,而見多就能識廣,能力和成就感也能在一點一滴的累積中養成......

總之,吃米不能不知道米價,吃雞肉當然也是一樣,爸爸媽媽多付錢,孩子當然也要從中多學一點才划算吧~~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從包粽子看到成長型思維與僵固型思維

今天端午節,也來應應景發發粽子的文~

看到老師的FB分享她從沒想過跟媽媽學包粽子,我想到成長過程外婆什麼都會做,我也什麼都沒學到......連第一次包粽子,也是年過四十去朋友家跟朋友學的......

不過其實朋友和她的婆婆並沒有仔細指導,只是大概示範給我看,就忙她的去了,對我非常的放心,但是我的腦海中的小劇場卻在過程中不斷上演著,拿起粽葉折個口袋加入炒好的米和料,一個二個三個...腦海中不斷出現葉子破掉或者米漏出來的畫面,還幻想繩子沒綁好下鍋水煮後會整個散開,深怕造成他們的麻煩,內心不斷打退堂鼓,想要找借口停止,直到包了十幾個,漸漸上手後才知道天不會塌下來~~~

但是他們卻一直都是那麼放心,對於我包的,連檢查也沒有檢查一下,好像覺得沒綁好也沒關係,綁太緊以致於沒熟也沒關係,形狀奇怪也沒關係,大小不一也沒關係.....這真是種不可思議的包容,給人不可思議的安心感~~~

原來就是要一直TRY,不怕錯,一門功夫才會真的變成自己的,才有辦法更進一步精益求精......

但也不由得不斷回溯,我這種一直覺得自己做不好,怕造成別人麻煩的陰影究竟是哪裡來的?

以前的我一直很玻璃心,記得高中時在廚房幫忙,因為不熟悉而被老爸罵,就很久很久不願意再走入廚房,直到後來有了自己的廚房,也不得不下廚,才發現做菜居然不是壓力那麼大的一件事.....

這也讓我想到,還好我們家哥哥不像我,有著勇往直前和打死不退的精神,前陣子代表班上參加英文演講比賽,雖然英文成績班排只在3-5名之間,不是頂尖,也沒補習,也沒特別學過英文作文和演講,但就勇敢報名了,然後就努力準備,每天練習,找老師指導,雖然沒有得名,但也從中收穫很多...

但是如果是我,應該會覺得自己成績一般,怕無法為班上爭光,又怕沒學過表現會不好,然後用很多的理由讓自己打退堂鼓吧.....

想想我就是標準的僵固型思維,但還好能自我覺察,也更了解僵固型思維的來源,所以能培養哥哥的成長型思維,不怕大家笑,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養出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PS:最後,不知道大家有看到如何培養出成長型思維,以及如何培養出僵固型思維嗎?

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看新聞學素養-媒體素養是一種資產

這學期修習何老師的媒體素養課,發現媒體素養所講的媒體識讀能力,都是以明辨假新聞、避免被媒體帶風向為主軸,卻跳過許多有價值的媒體資訊。深究其原因,正如健康識讀的文獻所說,將之視為一種風險,或一種資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角度。


將媒體識讀能力視為一種風險時,就會深究該種能力不足時的影響,諸如被引導至錯誤消費或者偏激、互相仇視的政治立場...,但可能因為自己長期浸潤於另一種比較不那麼熱門的新聞(國際新聞、環境新聞、產業新聞),我卻認為媒體識讀能力是一種資產,能帶領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同時,我也發現現代人之所以那麼容易受到假新聞或偏頗的報導誤導,跟廣告很有關係,這些有意影響你的媒體,因為背後有商業目的,所以會有廣告預算,用大量的曝光鋪天蓋地地包圍我們,再加上還有色羶腥的內容,原本就容易吸引人在無意識之下點閱,又影響到大數據的呈現。但這樣一來,背後沒有商業目的,用心的好新聞,就難有資源及點閱率,以致於難被看到,對於用心製作的團隊和社會效益而言,真的太可惜了!

然而,好新聞其實是素養很好的入門,因為透過一則好的新聞,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看到社會、看到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考量,深入連結不同人的感受,教會孩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設身處地...,也更能找到自己的熱情,並真正做到篤行...

結合個人過往的新聞工作資歷,以及目前於高師大的學習,所以發願每天找一則好的報導,並從教育的角度切入,協助各位同學運用,讓孩子更能和世界需求接軌~也提醒各位同學,下一代的資訊環境,也真的有賴我們的正向引導呢!

(識讀、識能、素養等詞語如今已被混用了...這說來話長,有機會再深入討論)

專題推薦:搶修13年終通車,看見南橫公路大地的傷痕


當我們看到一個觀光景點時,除了山光水色、風光明媚之外,還能看到背後的底蘊、各界於其中的分工,了解了每個角度的觀點,每個角色的辛苦,那就不再只是觀光,而能成為內在的寶藏,內在的人文素養~~
暑假快到了!中斷長達13年的南橫公路,如果你只是帶孩子玩一趟,就真的太可惜了!
推薦一則值得親子共賞的專題~

==========================
我是新聞人,現在在高師大學習,上媒體素養課時有感好的資訊很多,但是垃圾資訊卻因廣告和大數據而鋪天蓋地。然而,好新聞其實是素養很好的入門,所以發願每天找一則好的報導,並從教育的角度切入,協助爸爸媽媽們運用,讓孩子更能和世界需求接軌~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