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我的學習歷程

因為媽媽是小學的音樂老師,我們做孩子的,當然也要學鋼琴,但是小時候個性就比較反骨的我,每天總會在鋼琴前面哭足兩個小時才下來,讓媽媽苦惱不已,我也視鋼琴為妖魔鬼怪,甚至連聽音樂會都很抗拒。

就這樣過了三十年,長大的我,一開始也不願意給孩子學鋼琴,覺得他們一定會跟我一樣,但想不到因為學校有手捲琴的社團,在同學家長邀約下試著參加,孩子竟然挺喜歡的,後來還在國中時選擇烏克麗麗的社團,高中時成為口琴社的社長。他聽到喜歡的音樂,就會找譜來練,樂器竟然成為他一直持續的興趣。

我也在他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看到許多當年我沒看到的學音樂的好處,像是可以正式地上台參加成果發表會,以及不同鋼琴家對音樂的不同表達方式...,偶而我也會想,如果當年的我有看到這些,或許就不會那麼抗拒。

關於學習,再次強調"反骨的我",一樣無法做"不知道為什麼"的事,再加上可能學習上也不得其法,又沒有"成長型思維",不知道如何也沒能及時面對自己學習上的困難,再加上跟父母有代溝,在考上大學後,就選填離家最遠的學校,在學期間認真打工不認真學習,到大學畢業也選擇投入職場,再也不願意回到學校。

我覺得這應該不是只發生在我身上吧,相信我們這一代,除了乖順聽話的那些,應該很多都走過這樣的路。所以雜誌報導才會説:台灣人普遍一出校園,就停止學習...。

直到在差不多同一段時間,有幾件事接連發生了:1.我在道場接觸到"讀書方法"的課程(我是一貫道的);2.我接下了到大學EMBA進修企業主的採訪工作,然後我突然了解讀書是有方法的,以及有社會經驗後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我才再報考高師大的成人教育所,重回學校學習。(所以我也有準備學習歷程檔案以及和教授面試的經驗呢XD)

與此同時,跟社群中的各位同學一様,接觸到讀書方法,我燃起了高度的興趣,然後努力買書、借書、K書,相關書籍看了數十本,也在學校則和師資培育中心的大學生一起修習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順道一提,每一科上課我都準時不缺課、坐老師前面第一或二排,非常努力專注地學習,每一科也都取得90分以上的高分),還經常參加關於素養導向教學的論壇...

我想各位同學都能理解這樣的熱忱和力量,這就是我們成人教育領域所說能創造神奇成效的"自我導向學習"。

所以,我不想逼著孩子一步一步向前,可能還走三步退兩步...,我不希望他們跟我一樣茫然到四十歲,我希望他們能夠看到學習是真實與生活相連結的,學習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利益他人,實現生命價值,我希望他們能夠自己設定目標,自己向前走,甚至是向前奔跑。

但孩子的"自我導向學習",或者說"自主學習",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們原本是一張白紙,不像我們成人有生活經驗,有參照點,而想要讓孩子自主學習,除了擁有自信和學習方法外,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及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也是一大重點吧~~~所以,有一段時間,我每天早上吃早餐時,會讀一則科技、財經或環境的新聞給他們聽,新聞裡面可能有各種專業領域的分工,以及他們對世界或人類社會創造的價值,大概讀了二三百則。

後來我發現,咦,好多題都出現在大考的時事題裡面呢!也讓他們對於地理和公民的學習更有概念,不知道是我會猜題,還是真的都有讀到重要的新聞呢。

不過後來因為Podcast的出現,我們就改聽Podcast了,我覺得也很棒。

但是Podcast還是無法按我的需求量身訂製,再加上在學校學習"媒體素養"時,老師提到大數據及假新聞影響大眾閱聽的問題,我也看到許多有價值的新聞,卻沒有夠多的人看到,以致沒有發揮該有的影響力,所以我又開始整理新聞了...,就是現在大家每天看到的東西。

素養就在生活中,而新聞反映了社會各個角落的生活,新聞是很多元的,不是只有沒營養的新聞,新聞,是素養的入口,我們可以從中開闊世界,了解不同立場的聲音,學習聆聽和同理。

不只下一代需要素養,我們來日方長,同樣需要素養。

然後,我分享的做法,很多會涉及讀書方法和習慣的建立,大多有相關的實驗或理論根據,但是,如果不清楚源由,就會很難COPY,所以,如果大家有實行上的疑問,都很歡迎大家提問討論。

參考資訊:

畢業後就跟上課說掰掰?只有「半身」學習的台灣如何快樂學到老?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2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