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兩個孩子都沒補習,在校成績一直都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不一定算很好,但比有補習的爸爸媽媽當年要好得多。今天弟弟在說,同學都問他究竟是怎麼讀書的,怎麼可能沒補習還能考這樣的成績...。我說,或許就是因為沒補習,你才有空自己念書啊。
我問他們,讀書階段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弟弟說,是喜歡學習?哥哥說,應該是學會學習吧?我說,他們兩個都很棒,一人講對一半,讀書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這才能支撐他們人生往後的學習。然而,如果把學習的任務外包了,一來要多花時間,沒有空培養學習的能力,二來學習任務繁重又沒時間,也會磨耗學習的興趣,一有機會就再也不願學習,就好像有的孩子考上大學離家後就開始上課滑手機、手遊打到半夜、狂翹課、被當、被二一...。
這兩位公子,明年都剛好又要面臨大考,我跟他們說,平時的考試讓我們大致了解他們對目前所學的掌握度,應該都還算OK,如果培養了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即使大考失常,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或科系,相信也是因為老天爺有所安排,爸爸媽媽也不會擔心。
然而,同學覺得自己讀不可思議,常常是因為在各種因素下選擇了將學習外包,沒有培養學習的能力,面對自主學習茫然不知所措,自然不會有成果,但偏偏家長沒看到成果又會否定、貶低孩子的能力或智商,讓孩子更加對自己學習沒有信心...,再加上補習班的大力宣傳,補習會幫孩子抓重點、第一次考好可以奠定孩子的信心、範圍太大需要補習班幫忙整理.....,就這樣,沒有把培養學習能力機會交出去的孩子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即使我們家,也是剛好碰巧走上這條路,不是先知先覺,而是運氣好誤打誤撞:好像是小三時曾經補過一學期的英文,因為媽媽我不想暑假還要輪流接送兩個小孩去補習,影響作息,又沒有出遊的時間,所以選擇自己在家加強,想不到卻慢慢摸索出方法,也有了不錯的成效。
但在求學過程中,月考、模考、會考...等考驗,或遇到一些陌生的領域,甚至是認識不錯的老師,也曾經思考過是不是該去補習?補習是不是能再將成績向上提升?但幾經衡量,還是選擇了培養學習能力,放掉了外包的選項,所以,一開始是誤打誤撞,後來卻是看清了心裡覺得真正重要的東西,放掉了成績=前途的執著。
當然,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狀況,不同的補習班也會有不同的做法,不是說補習絕對不OK,也不是說補習班老師一定都餵給孩子知識而不教學習的方法,只是可以確定的是,補習要花時間,而時間是有限的資源,特別在學習任務已經很多的國高中時期,必須捨棄的就是自己摸索和計畫的時間。而我們家是因緣際會之下剛好沒有走這條路,不僅少了很多補習費的支出,也賺了很多時間,換來的是他們能有自己計畫和修正的時間,而且放學還能去打打球,晚上全家人都能準時上桌吃晚餐,以及充足的睡眠...等。
當然,不補習也不等於放給孩子自己摸索,然後再責怪他們弄不出個名堂,是能力有問題或者自律性有問題,來打擊他們學習的信心。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我們每年寒暑假一定做預習的動作,或利用評量、或均一教育平台,讓他們先對開學後的課業有基礎的概念,還有要求每天聽10-20分鐘的英文,或者讀1頁的英文雜誌,以及自己做日常和每次月考、模考的讀書計畫,一開始會陪著做,後來都是他們做,然後找我討論和修正。我也要求他們放學後要復習今日所學,不過這一點我就沒有掌握他們實行的程度,只有經常提醒而已。
寫這一篇其實是個提醒,我們選擇了一些,但在過程中也勢必得捨棄一些,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自己在捨與得之間,是不是選了自己內心覺得真正重要的,而捨棄掉相對不重要的,還是隨著分數、隨著別人的標準、世俗的價值觀而載浮載沈,卻不小心丟失掉很重要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