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信仰 多少自私和罪惡假汝之名?

經常看到信仰相關的爭議,最常見的就是不顧空污與擾鄰的狂燒金紙,還有放生反造成生態浩劫,澎湖囚禁海龜更讓人生氣,也很納悶,這些神都不管,不禁讓人想要問:祂們真的還在嗎?

我總覺得,正派的神明,應該都是愛環境、愛生命的,但是還是會有枉顧空污拼命燒金紙的、枉顧生命禁錮海龜的、枉顧生態亂放生的...,究竟是因為這些"信徒"拜的是其他的靈體,還是他們只是順從自己的欲望而枉顧環境、生態和生命呢?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更有覺察,也更有環境素養,不只自愛,更能愛環境、愛生命。

延伸閱讀

  • 澎湖大義宮海龜囚禁歲月|以及那976顆無法成形的龜卵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9595
  • 烘爐地爭議1/廟方倡環保禁燒金紙 住戶控金紙店設金爐繼續燒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75868
  • 烘爐地爭議2/香灰漫天、屁孩喧囂 最靈驗土地公廟鄰居超慘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75869
  • 燒金紙前你應該要知道的三件事 https://e-info.org.tw/node/217291
  • 【「禁燒香」反為宮廟帶來轉機】龍山寺、行天宮全面禁香會流失信徒?經濟學解析:廟方同時也挑選「堅定信徒」 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20/03/03/temples-forbid-burning-incense/
  • 行天宮不燒香的啟示:真想改革,人人都有權力,隨時都是好時機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733
  • 點香、燒金紙 PM2.5飆百倍 南投推宗教低碳認證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5949129
  • 3宮廟不燒金紙 默默做環保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73765
  • 大甲媽遶境籲自備環保餐具 信徒愛媽祖也愛地球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401003351-260405?chdtv
  • 全台「最環保」的媽祖遶境,南投埔里天后宮不燒金紙、不放鞭炮、不用免洗餐具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6040
  • 放生、護生,有何差別?讓證嚴法師告訴你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83011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人的世界是自己造就出來的

前陣子常看的房地產討論區,有人問有沒有和仲介交手的愉快經驗(因為版上分享的大多數是不愉快的,讓人覺得仲介很黑心)。我心想,這哪有絕對的呢?甚至,即使同一家人因為同一個案子面對同一個仲介,也會因為自身看事情的角度,以及因緣際會而有不同的感受呢...

回想我買第二間房子時,仲介幫我們砍了房屋總價150萬(如果是我們自己砍不了那麼多),但是我們要幫屋主出仲介費,多花了11萬,結果我先生當下答應了,回家卻一直覺得自己多花了11萬,到現在好幾年過去了,還是覺得自己遇到黑心仲介......。

買第三間房子時(我們家都是換屋),成交金額比開價少180萬,這是因為我們堅持價格(再多錢也沒有了),算運氣不錯,但仲介也是很認真帶看,成交後也帶我們去丈量等,積極提供許多裝修上的建議和服務,後來也才知道其實這間房子換過幾個仲介,但是只有他們很認真打掃過,還撕除壁紙幫忙油漆...,但是我先生還是覺得他們都只是為了賺錢,沒有真心...

所以,我覺得,人的世界是自己造就出來的,做自己覺得對的事就好,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評價...,至於那些總覺得別人是壞人的人,想想你的生活快樂嗎?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一起認識熱浪下的日常

全球人類正在經歷劇烈的熱浪、致命的洪水和山火,這些都是氣候變化的結果。除非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否則這個循環會繼續下去。


熱浪還可能變得更長和更劇烈,這是由於另一個天氣現象——熱蓋(heat dome)。


在高氣壓的地區,熱空氣被推向下方,並被困在某處,造成一整片大陸的氣溫飆升。當一場風暴令高速氣流產生扭曲,就有點像在拉一根跳繩,然後看著氣浪沿著它流動。


這些氣流會使所有東西都大幅減慢,然後大氣系統就會被困在同一個地方長達多天——就像今年早些時候在印度所發生的那樣


隨著熱浪變得更劇烈,持續時間更長,乾旱也會更加惡化。英國氣象局估計,氣候變化已令熱浪出現的可能性高十倍,引起更頻繁的野火、更極端的降雨。


七月以來,全球都出現破紀錄的高溫,也影響了動植物、人類的生存,及產業、經濟的發展。地球生態將出現重大的改變,全球產業、經濟也將出現結構性的調整。


遇到這樣全球歷史性的時刻,你覺得應該興奮還是恐懼呢?


無論如何,都請各自保重,小心中暑吧...


延伸閱讀


一邊碳排加速 另一邊減碳delay 只能共體時煎?

熱浪使美國部分地區氣溫高達46°C,超過1億美國人身處危險的熱浪中。災難性的野火席捲了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國經歷了氣象紀錄以來首度出現的40°C高溫。台灣的熱就更不用說了,要救氣候危機唯有大家攜手,但是連一個國家要同心都不可能了,要叫全球的人同心豈有可能???


這樣一邊碳排加速,另一邊減碳delay,再加上高溫對空污的加乘作用,大家真的要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


延伸閱讀

歐洲熱浪致千人死野火燒如末日場景 台灣40度高溫不遠了夏季未來恐達7個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853800

歐洲熱浪乾旱惡化能源危機,歐盟「安全過冬」計畫恐受阻,聯合國:夏季極端高溫至少持續到2060年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0243

拜登先推23億美元抗熱浪 氣候緊急「仍在討論中」https://e-info.org.tw/node/234646

美最高法院判「淘汰煤需國會同意」 重創拜登氣候計畫https://e-info.org.tw/node/234612

歐洲又熱又乾又急 能源危機雪上加霜 https://www.gvm.com.tw/article/92174

能源壓力大到受不了 德想讓核電廠延壽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721002886-260408?chdtv

日經:中俄協助非洲發展核能 擴大外交影響力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01303

俄烏戰爭敲響能源自主警鐘 日韓皆重啟核能 https://news.tvbs.com.tw/world/1853458

德國堅持關核電廠 波蘭願租用捍衛歐洲能源安全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7250207.aspx

去年用電成長4.5%、每度電碳排增加 經濟部估至2028年用電年增2.3% https://e-info.org.tw/node/234642

官方曝2023將陷最大缺電危機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724000323-263201?chdtv

熱浪襲全歐 大氣監測警告 臭氧、PM2.5空污同步惡化 https://e-info.org.tw/node/234637

第六次大滅絕 人類可以獨活?

在人類的破壞下,「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而極端氣候也正加劇這個狀況,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警告,在未來10年內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物種滅絕,將是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根據綠色和平基金會整理,根據 2021 年數據顯示,全球只剩下 9% 的森林完好無損;亞馬遜雨林已經失去 17% 森林面積;另外的 17% 雨林則已遭受土地退化;全球僅剩下 3% 的海洋免於人類活動與開採的壓力、商業化捕撈每年殺死了數千萬條鯊魚...

然而,以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和需求為最高原則的思維,會帶人類走向興盛繁榮,還是自取滅亡呢?

然而,即使全以人類價值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很難說哪一種生命是對人類無用而可以去除。「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是用來描述地球上種類繁多的生命,實際上都存在互依互存的關聯性,舉凡糧食、醫藥、建材、衣物、化學原料等,也都得自於生態中多元的物種,牽一髮而動全身,帶來如蝴蝶效應一般的連鎖效應。

舉例來說,蜜蜂、蝴蝶和其他重要農業授粉物種持續減少,很可能威脅到全球的主要農作產值;根據科學研究報告,腸道內的微生物會影響大腦運作,可能產生憂鬱症;自然資源是潛在新藥的豐富來源,包括青黴素、嗎啡和其他最有效的癌症化療藥物,許多人類最大致命疾病,包括癌症和心臟病,是用源自植物和真菌的藥物治療,生物多樣性喪失也可能影響未來從大自然獲取藥物的機會。此外,生物多樣性還能幫助我們抵禦污染、洪水和氣候災害及其造成的破壞...。

聯合國的專家們認為,今後,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決策不應該僅僅建立在經濟計算的基礎上。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尊重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的所有生命,例如,任何一條小魚都有權享受在河流中自由生活的權利。

從台灣現況:城市行道樹的胡亂修剪(斷頭式修剪導致颱風天樹枝易斷甚至倒樹,還常有鳥巢被毀小鳥從樹上掉下來導致骨肉分離)、河川水泥化、砍樹種電....,我看到的是:我們的政府首長、公務員、大小企業到民眾都需要「以自然為本」的環境素養。

最後問一下,當某種生物因瀕危而漲價,你會無論如何好想嘗一口嗎?家裡附近的行道樹有落葉,你會想把它們砍頭嗎?

一起學習以自然為本, 與自然共生~


延伸閱讀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從葡萄酒看到氣候變遷及產業重組

在大賣場買回家的葡萄酒,除了口感、味道和價格外,你對它還有其他認識或情感嗎?如果有,那正式所謂的素養呢......


看了報導才知道,原來釀酒葡萄和食用葡萄的品種不同,需要的特性也不同,台灣除了彰化食用的巨峰葡萄很有名以外,台中、彰化也有種植釀酒葡萄,並以觀光酒莊的型態發展(對了!也讓我想到新社鐵馬道旁邊有酒莊!)。而原來台灣亞熱帶的氣候環境並不適合葡萄栽培,現在能有葡萄,是因為我們有超強的農業技術呢~~

由於葡萄算是氣候敏感植物,其種植及葡萄酒的釀造,都與氣候息息相關,極端氣候可能帶來全球葡萄酒版圖重組,並影響酒的品質。像是氣溫升高造成的生長期縮短、成熟得更快,一旦過熟、甜度過高,酒精濃度也會更高(酒精發酵是將糖分轉化為酒精),除了會改變口感之外,也會影響酒的清新感。

而隨著極端氣候成為常態,夏季的乾旱熱浪和春季的霜凍,也是葡萄酒農的噩夢,像去年2021年的霜凍,即造成法國鉅額的農損。

從超市的葡萄酒到法國的葡萄酒產業、葡萄種植,再到氣候變遷的議題,內有產官學各司其職,能看到其實所有的產業都彼此相連,也都與你我相連呢!

但也不禁令人感嘆,現代社會中消費者真的離生產者太遠了,遠到難以意識到生產端正在面對的壓力,所以消費端總是能無感的馬照跑、舞照跳。然而,當哪一天生產端扛不住了,難道不是消費者要付出最終而且難以逆轉的代價嗎?

由此也可以看出食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資訊傳播的重要性,而被大數據控制的媒體,真的是需要正視的社會問題呢,食農教育需要你我一同來推廣,沒營養的資訊,也需要你我一同來把關...。

<未滿18歲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

延伸閱讀

聽podcast學習生活科技

不知道有沒有爸爸媽媽愛聽podcast的呢?Podcast是一個近年來新興的學習媒介,很多人都是為了學習而收聽Podcast,它的特性很符合寓學習於生活的需求。我會用podcast充實我洗菜、煮菜、切水果、晾衣服...做家事的時間,用podcast打開自己的眼界,聽到不錯的節目,也會和孩子們分享。

今天想跟大家推薦一個聊生活科學和現代科技的節目"小發現大科學",這是由教育廣播電臺製作的兒童節目,但是我覺得風格很輕鬆,製作很用心,相信大人小孩都能從中學到東西哦~~

在醫學和語言學習的領域,已經有許多以Podcast的型態在輔助正式學習的做法,我想用耳朵學習的做法和成效尚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特別推薦好的學習平台與好的節目給大家,也歡迎推薦您覺得適合孩子學習的節目哦!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從安倍經濟學看國家經濟這個大型實驗室

我跟兒子說,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大型的實驗室,而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干預就像在做實驗,如先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量化寬鬆,以及現在通膨下的升息和緊縮,執政者和央行各種的手段干預市場經濟,都是希望朝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適當的介入是門高深的學問,同時,市場上變數太多,又未必能及時和正確掌握,所以沒人知道終究會發生什麼事。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日前遇刺身亡。安倍是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其於2012年就任後主打的「安倍經濟學」,是影響日本近年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政策之一,雖然已於2020年請辭,如今又遇刺身亡,但安倍經濟學迄今仍持續影響日本經濟。看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就好像上了一堂經濟學的課,了解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能對民生經濟帶來的影響,這堂課中還能看到全球經濟下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而不管成效如何,當政者身繫全體國民與國家前途,不僅要勇於決策,更要謹慎決策~

日本是全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安倍是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安倍經濟學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如今戲劇性離世,相關資料超多,如孩子有機會深入探索,相信會有很大的學習和收穫。


延伸閱讀: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讀書?

爸爸媽媽們曾遇到孩子厭世地問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考試的問題嗎?我這樣回覆,似乎有解孩子的疑惑,跟大家分享~

我跟我們家弟弟說,現在的世界變得很快,所以自己能夠學習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不然一眨眼,可能世界就變成我們不認識的樣子了,我們也不知道如何能在其中發揮人生的價值。

讀書,就像是人生最早期的任務,透過這個任務,我們學習如何學習,重要的不是把什麼知識裝進腦中,而是藉由這些知識的學習,訓練我們學習的能力,像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進而評價、創造(Bloom),其他還有設定目標、時間管理,以及自我突破等,也都是能藉由讀書來訓練的重要能力。

而面對每一個學科,都需要我們見招拆招,依學科的內容組合相對應的學習技能,至於考試,則是幫忙用有效率的方式檢定我們學習的成果,讓我們在學習的歷程中,有機會回頭檢視一下,看看是不是有可以再修正改善的地方。透過讀書、考試,養成PDCA(Plan-Do-Check-Act)的做事態度,才能面對我們人生未來一個又一個的重要使命。


所以,重點從來都不在文言文和外國地理、中國歷史是否實用,不在有沒有要出國、有沒有要當工程師或學者,而在於我們有沒有從中養成PDCA的學習態度。

所以,在面對每一個科目的學習,都要記得先保持距離,想想自己的已知和未知,思考學習的方法和策略,進入學習時,也要時時校準,並參考考試的過程和成果做學習策略和計畫的調整。然後,年復一年去熟悉這個流程,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一個能終身學習、持續有能力在社會上貢獻價值的人呢~~

然後...然後他很疑惑地再跟我確認:「所以讀書不是為了考試和工作?」。

我再跟他強調一次,考試只是做為檢視我們努力的成果,做為據以參考調整努力方式的資訊而已,但是考試對社會而言也是重要而且必要的,畢竟沒有人想給沒有通過醫師考試的人開刀吧.....

而人類的進步也是因為能夠讀書、能夠學習,所以雖然個人生命有限,卻又能透過學習將知識無限延續,所以我們的手機、電視、電腦、住宅空間、交通工具都能夠不斷進步再進步,讀書、學習豈不是很令人讚嘆的事嗎?

好像有解答他的疑惑,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太長了,所以他就用"喔"來結尾了...😅

在我的想法中,讀書不是為了成績,也不是為了考上哪間學校,而是為了學會如何學習,學會自主與自律,累積個人的能力以貢獻於社會的進步...

我相信"知道為何,便能迎向任何"~~或許每個人的為何都不一樣,但最重要的是,必須是我們自己思考過並能有動力的為何,而不是讓我們不以為然的為何...。這是我的為何,跟大家分享,不知道是否跟大家一樣?也歡迎分享你的為何哦~~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如果減碳生活成為作文題目?

繼高齡化、通膨以外,如果要問當前政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不知道大家腦海裡會浮現什麼呢?我腦海中會出現減碳或低碳。

因為政府現在全力在拼2050淨零碳排,除設有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更由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召集人,包括經濟部、內政部、科技部、交通部的部長、環保署署長等各部會首長,以及台電、中油、中鋼的總經理都是委員,必須定期開會匯報減碳進度;而為了因應國際環保潮流,今年更將現有環保署、農委會、原子能委員會等機關將改制為「環境部」、「農業部」、「核能安全委員會」,可見是所有部會都必須動起來的重要目標。

然而,淨零的目標不是只要政府動就好,更需要全民一起動起來,所以如果大考作文考"減碳生活",應該可以如前幾年的"青銀共居"一樣,引起社會的關注~~

但是,因為要有相關的生活經驗或思考會更好發揮,不知道能掌握住的孩子有多少~~

而減碳這個議題可以很專業,也可以很生活,在與生活層面結合部份,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都能低碳,像是低碳飲食、低碳交通、低碳旅遊,甚至連居住、穿衣服都能低碳。這裡整理食衣住行育樂的減碳作法,供大家參考落實於生活中~

暑假到了,相信大家對於全球"熱"化都很有感,昨天聽天下經濟學人的podcast,提到:上海41度,東京有人在街上中暑,美國國家公園的仙人掌枯死...不管是為了考試分數,或為了培養公民素養,都可以帶孩子一起有意識地體驗低碳,或者一日素食,或者用短程步行、大眾交通工具取代汽機車,或者到圖書館吹冷氣,或者以在地食材取代進口食材,帶環保袋取代塑膠袋、環保杯取代一次性塑膠杯,或者安排個低碳旅遊體驗,嘗試為社會付出,不只積累低碳生活經驗,更能建立自我價值感~~~

最後,在此特別推薦延伸閱讀中的第一篇:夏日消暑大作戰-吃球「低碳」冰淇淋救地球,透過非常生活化的報導內容,從炎炎夏日大家都愛的冰淇淋輕鬆切入低碳議題,了解碳排的來源,也可以試著舉一反三思考低碳在生活中的落實哦。


延伸閱讀

到無塑之島出無塑任務:琉行杯、沙灘幣、咕咕幣

小琉球常是我們家暑假出遊玩水的第一選擇,給我最深的感覺就是小琉球的店家很團結,很有環保概念,懂得維護他們賴以為生的環境。像上週去玩時,也有許多餐飲店家很團結的規定不給內用、不給塑膠袋...,許多堅持雖然可能造成遊客一時的不便,卻令人心生敬意。

可惜的是,此行結束返家後才知道小琉球也有推動許多公民自主的無塑任務,像是日前分享的海龜戶口名簿建檔、還有琉行杯、咕咕幣和海灘貨幣,以及淨灘活動...!在此整理給大家,如果還有計畫要去小琉球走走的,不妨多多參與,和孩子一同打造一趟更充實、更有意義的旅程,行程結束後也不妨帶孩子一同反思、感謝一下自己為環境所做的努力,相信孩子也會更有存在的價值感,更有努力學習、造福社會的勇氣和動力。

延伸閱讀
ELLE的【我在海街不度假】專題,看看他們的"從知到行"~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你知道嗎?海龜也有戶口名簿呢!

前兩天去小琉球旅遊,在港口游泳時有幸與綠蠵龜同游,發現綠蠵龜真的好巨大哦~~上網查發現居然有人追蹤所有的海龜,還幫他們取了名字,還有拍照並記錄身體特徵呢~~

看完報導,也了解到原來海龜臉部鱗片排列方式及圖案都不同,「跟人類的指紋一樣」,只要有機會拍到海龜的鱗片就能加以辨識~~而我在杉福漁港游泳時遇到的大海龜,應該是該地區已登錄的99隻海龜之一吧?

「海龜戶口名簿」是由公民發起的計畫「海龜點點名」,透過"潛水員"提供海龜"目擊資訊和影像",再由"辨識軟體"輔助人工分辨拍攝到的每隻海龜,並爲每隻海龜"建立身份證"、"追蹤出沒紀錄",並長期觀察生活狀況所建構出。如先前介紹過的g0v,「海龜戶口名簿」也可看出新時代腳步下數位科技能為公民行動帶來的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新世代的孩子們除了專業技能之外,更需資訊素養以及跨領域的合作能力...

然而,海洋的環境真的很不行,沙灘上隨處可見垃圾袋、瓶蓋、保特瓶、吸管和各式塑膠碎片,海中也可見載浮載沉的垃圾,新聞也有海龜吃塑膠袋的報導...。試想,如果在游泳池亂丟任一種,是不是會被譴責?如果游泳池沒有第一時間清理掉,是不是100%會被客訴?那到底為什麼會有人在山林河海亂丟垃圾呢???

報導中提到:今天小琉球的海龜可隨意悠游覓食、杉原海灘孵化的小海龜得以返回大海,可以看出積極行動的保育力量。除了居民有意識地保護自己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也提醒大家,如果前往小琉球旅遊,記得要自備提袋、餐具、環保杯與盥洗用具,一起為環境貢獻一份心力,讓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還有美好的環境可以旅遊及生活。

延伸閱讀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食農教育讓農業發展放眼世界

經常感覺我們離食物好像愈來愈遠,以致於民眾似乎不在乎東西從哪裡來,怎麼來,只要能滿足五官的欲望:不是吃飽就是吃巧,再不就是拍起來美美的能上傳社群媒體...就好,忘了食物與生命的連結...

我們不在乎,就會導致產業界的劣幣驅逐良幣,偷工減料壓低成本的事自然層出不窮,這其實是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而且永遠都會突破我們想像的極限。

在各方的呼聲下,台灣《食農教育法》已於2022年4月19日正式三讀通過,都市農耕推動團體因應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拋出「都市農耕政策需求」,校園也積極推廣食農教育,當大家更關注食農教育,生命與土地的連結更深更廣,也可望推動台灣的農業,其發展更可望放眼世界。

話說,我對"全齡農耕都市"和"樂農師"的培訓都超有興趣的耶~~高齡化社會推這個應該很讚!然後,現在可以做的,就是"從每次的消費選擇關懷大地"~~


延伸閱讀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可望擺脫再生能源限制的儲能發展

配合核能逐漸退場,再生能源的比重漸次升高,隨之發展的即是儲能產業。

因為傳統的核能可不間斷的發電,不需要儲存,但太陽能和風力的發電量則取決於日照和天候,因此,要讓晚上能使用白天的光電,或讓白天用到晚上的風電,都得靠儲能。


在儲能的發展上,除了日前介紹過的氫能,還有電池產業,市場上各國競逐。而除了技術的發展,安全問題也值得關注。

在儲能的發展部份,短期成本仍高,因此初期仍由政府主導,第一階段(2020-2025)由台電發展電網等級的儲能系統;第二階段(2024-2030)則以風力、太陽能配置的儲能系統為主,目標是擺脫再生能源的發電限制;第三階段(2030~)則是走入工廠與家庭,鼓勵自建儲能設備。

未來再生能源、淨零碳排都是重要的產業發展趨勢,而且幾乎所有的產業都需要相關人才,在此整理給有志理工科系的學子們。今天的延伸閱讀裡有成大負責維運的 "能源教育資源總中心" 網站,裡面也有很多能源教育的資源,影片也做得算淺顯易懂,推薦給大家~


延伸閱讀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鍛煉不是為了要贏過別人 而是為了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強壯


這幾天弟弟去花蓮比全中運的龍舟,這是一個因社團而入門,已經練了半年以上的運動,除了週末去蓮池潭划船,每週還要跑1-2趟健身房加強局部的肌力。

因為有好幾個健身工廠的教練,再加上健身房的資源,以及蓮池潭的練習場地,弟弟也是非常投入,練得一身肌肉,原本以為應該有望拿獎牌了,到了大場面看到全台中學運動的好手,才發現強中更有強中手~~~

但是看到這樣厲害的孩子全台灣都有,而背後更是無數教練和資源的投入!!!真心覺得很動人!!!

而三天的賽程,從第一天的1000m、第二天的500m到今天第三天的200m,都要運用不同的戰術,都要全員同心一起拼搏!不管得第幾名,身上的肌肉、過程中的學習對心智的滋養都是貨真價實的!!!

這也讓我聯想起孩子在課堂中的學習,在過程中學會專注、學會閱讀、學會記憶、理解、應用、分析,學會團隊合作、學會做報告、學會與人互動、學會感恩...,鍛煉自己的大腦,致力於自己的知行合一...,即使名次不如人,即使分數不如預期,如果心態正確,從中找到自己能提升的點,進而做到PDCA的流程(Plan、Do、Check、Act),如此對於大腦中的連結、心智的滋養,雖然不如外在的肌肉顯眼,但絕對也都是貨真價實的!也是支持我們持續前進的資本。

鍛煉不是為了要贏過別人,而是為了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強壯~~身體也是,大腦也是......






學習歷程idea-夏日節電大作戰

今天接到LINE PAY早電費單一步通知7月份的電費,一看差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居然比5月份多2倍~~

老實說,以前是連電費一個月多少錢都不會記得的沒素養的主婦,前陣子仔細找資料才對電價計算有一點概念,但是多達2倍的電費還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歸納電費增加的原因,5月份因為孩子在家遠距上課,經常會開2台冷氣,晚上睡覺也開,所以因為這樣多付幾百元也是算很便宜的,而且還要再加上夏季電價的因素。

仔細看了電費的級距,才發現差一點點又要跳階~~電費裡面的眉眉角角真的有夠多!覺得太有趣了。所以,中午用餐時跟高二的哥哥提議,把夏日節電大作戰做成一個學習歷程,一來很生活,二來對家庭有幫助,三來跟上電費調漲時事,四來跟上國際節能減碳潮流,而且延伸的主題超級無限寬廣,。

如果做為申請學校的學習歷程,節能相關專業領域的教授看完會覺得孺子可教,非節能相關專業的教授看完也能有所學習,與生活連結還能解決家庭或其他人的問題,孩子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萬一真的研究出興趣,以後也與國家社會的需求相結合,會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我是不是想太遠了),萬一沒有研究出興趣,至少對家庭也有幫助。

跟兒子提出這個建議,他也頗有興趣,也提出他的觀察,像是如何能即時知道用電度數:我跟他說有個東西叫智慧電表,但還未普及,他可以去研究一下如何可以申請安裝;他也問我冷氣要用多少電,我請他自己去查查看~~~

前幾天聽親子天下的podcast討論節電,主持人租房子竟延用房東二十年前的老舊冷氣,房子又西晒,夏季電費一個月要一萬元,當她知道現在一級能效的冷氣耗能可能跟電熱水瓶差不多,更是覺得內傷...。孩子有這樣的概念,至少以後在外租房子不會傻傻接受用老舊冷氣吧(太多方法可以解決啦)。

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歡迎大家一起做一樣的題目。其實節能可以做的題目太多了,像是住大樓的,也可以研究如何幫社區節能,對家庭支出也是摸蛤兼洗褲呢~~

素養,某些方面正是生活的智慧呢!您認同嗎?


最後,送給大家省電小撇步,一起夏日節電大作戰吧~~ https://www.taipower.com.tw/tc/news_noclassify.aspx?mid=333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看看時事題的可能型態 培養關心社會的習慣

大家可以在延伸閱讀1中看到本次大學考招各科時事題的可能型態...

感覺日常真的要經常看新聞、關心時事呢~

同時,不只是看新聞,重點更在多嘗試練習寫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培養高層次的思維,這也對學習歷程的準備有幫助。

(高二的兒子經常在做和時事相關的報告,也是這個目的吧...)

看到聯合新聞網有國際小學堂和公民時事題,覺得也是拓展眼界及關心社會不錯的媒介,雖然談不上培養熱情,但是至少可以帶孩子看看世界、看看社會大小事與所學的聯結,如果孩子沒空看,家長也可以看看,然後找到有意思的內容,再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串聯,做為與孩子聊天的話題(他可能會覺得你怎麼都那麼懂啊~~XD)

延伸閱讀

  1. 111分科測驗/公民將出現非選題…社會科時事重點整理 從學測分析考題趨勢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6388917
  2. 國際小學堂 https://udn.com/search/word/2/%E5%9C%8B%E9%9A%9B%E5%B0%8F%E5%AD%B8%E5%A0%82?fbclid=IwAR1M-9jTCOWzP6Mx0l--ufgBB5JJc6YXdttTumtn1kkSW-YunHHorYxrkQE
  3. 公民時事題 https://udn.com/search/word/2/%E5%85%AC%E6%B0%91%E6%99%82%E4%BA%8B%E9%A1%8C?fbclid=IwAR0TePYJOrJSbCJpjURWC2tjHYyqeLHYd8IDfJ44mdM2t1PwU8olOBMJTj0
  4. 高層次思考的108課綱,從低層次問答和引導著手才是大學問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9600

20-24歲青年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

當今教育相當以職業為導向,在中學階段即需思考未來職業,國中就要先第一次考慮升高中或高職,高中當然更是思考到未來就業而預先了解各大學、各科系未來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奇怪的是,少子化下其實產業逐漸邁向找不到人的缺工常態,但是青年失業率卻仍居高不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每年5-6月間會針對63個國家、2百餘項統計及調查指標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2022年台灣IMD世界競爭力排名晉升至全球第7名,但「不在學亦不在職的青年比例」卻出現吊車尾的52名?

事實上,台灣青年的就業危機,不是今年才發生,自2008年起長期即維持在約當國人失業率平均值的3倍左右,各方推測的原因很多,政府也委託研究單位進行研究並推出青年就業促進的對策,不過看起來並沒有明顯改善...,而且除了失業,還有負債(學貸)和低薪問題...,對於相關成因有各種說法... 您身邊有20-24歲的青年失業嗎?原因是什麼呢?希望能聽到大家的分享~~~(是說,大學22歲畢業,所以這年齡層應該都算是社會新鮮人為主吧?)

延伸閱讀: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起步中的未來能源--氫能

大家知道政府已於今年3月份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生硬的用字,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都備感陌生,事實上,當前以2050淨零為目標,剩下30年的時間,雖然看似時間很長,但要從「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都同步推動,最終以"零碳排"為目標,中間也有許多技術發展上的未知,再加上不只是產業界的事,也跟人民的生活、孩子的發展,以及未來的世界面貎攸關,所以跟大家分享,一起了解未來新能源型態的可能樣貎。


「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能源轉型」為軸心推動「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所以今天也以「能源轉型」為核心做介紹。  「能源轉型」的短中期(2020-2030年)將以增加佈建再生能源(成熟的光電和風電為優先)、推動火力發電低碳化(推動以天然氣取代燃煤加上氫氨混燒的導入);在2030-2050年的長期規劃部份,則除了持續極大化自產的光電和風電外,火力發電部份也要落實碳中和(推動天然氣搭配CCUS-碳排放的捕獲、再利用、封存和碳中和的LNG貿易、提高氫氨混燒比例等;考量長期的目標,即起並積極建構未來包括生質能和氫能的無碳燃料的供應體系。

如果實在太難懂,白話來說我看到的是2020-2030年間政府會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努力提高太陽能和風電的供電,但比較穩定的還是天然氣和燃煤的火力發電,這部份就積極推動氫氨混燒以力求減碳(不過看似要穩定供電的挑戰很多),現在也要佈局未來的氫能,發展包括氫氣的生產、進口、運輸及儲存配套等,以朝"零碳"的目標邁進。

值得關注的是氫能的美好願景,以及技術上是否能順利和及時發展。在氫能的生產上,有分藍氫、綠氫、灰氫和褐氫,主要差異在於製程。目前的氫能有 96% 來自化石燃料/天然氣,過程也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被減碳人士稱為「灰氫」;以再生能源製作的「綠氫」或許可以說是氫能的最終目標,但與灰氫同樣透過水蒸氣重組(steam reforming)獲得,但再經碳捕捉、利用和儲存 (CCUS) 技術以實現低碳的藍氫則為其過渡作法,也有一派擁護者。

而氫能的儲存也是技術發展上的一大重點。細節可以看以下的延伸閱讀,如果能順利發展,我是覺得蠻讚嘆的,畢竟太陽能和風電都無法儲存,轉換為氫能就可以儲存和運輸了,應該是一大突破。

在國發會「 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圖」可以看到,2050 年台灣電力來源有 9%~12% 仰賴氫能,工研院也從「發電」、「載具」、「工業」三大氫能應用與氫氣供應,結合產業需求與技術發展,日前發表未來 30 年台灣氫能應用技術的發展策略「台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協助產業掌握氫能商機。整體規劃收錄於延伸閱讀內,有興趣的也不妨一讀。

兒子說氫能的發展也是高二地科課永續單元的補充內容,可見地科老師也是很關心時事與時俱進的呢~~

對非理工人來看頗為生硬的內容,但因為關係到大的趨勢,還是整理出來,做為自己的學習,歡迎補充與指正。

延伸閱讀


媒體素養入門-媒體可靠性與消息來源

在這個資訊滿天飛的時代,媒體識讀的能力更顯重要。筆者是新聞科班出身,也曾經歷經財經媒體工作的洗禮,了解新聞應有的作業原則與操守。雖然媒體素養可以是個創建正面價值的能力,但是在這人人都能轉、貼發表的時代,更基本的是明辨消息來源以免成為假訊息傳播工具的媒體識讀力。

當看到一則訊息,覺得想要照著做或者有想要轉發的衝動時,不妨先檢視新聞的5個W-Who、When、Where、Why、What,或委由訊息查核單位代為查詢其可信度,才不會不小心被誤導或甚至誤導別人囉~

Who:誰的媒體、誰寫的新聞、消息來源是誰=>這些是從業人員都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讀者如果看不出來,就該對內容打一個大問號~至於LINE上轉傳的那些資訊,如果要再轉傳,更是建議可以經過訊息查核中心或美玉姨等協助檢視。

When:什麼時候的新聞--現在經常看到以前停水停電交通違規罰款或者風災水災的消息被當成新的在轉發,前陣子也常有戰爭、疫情等假訊息被轉發,只能說無聊的人真的很多,但有時也是有擾動人心等特殊目的呢...。

Where:哪裡的新聞--現在經常有看似民生相關的新聞為了騙讚在標題吸引點閱,結果點進去才知道是中國的新聞,非關台灣民生。

What:要思考這則訊息的全貎及邏輯合理性,是否可能有忽略某些事實,或者有應該搭配一起看的相關報導。

Why:要思考這則訊息的報導目的是否希望影響我們的想法,帶著自覺的意識去檢視這一層,不要輕易成為轉傳的工具。

日前先生傳給我一則弄得人心惶惶的新聞,但看看他的消息來源:過去擅長總體經濟分析、曾手握百億美金部位,現已退役的債券基金操盤手..神祕操盤手...,這實在是很不願意負責的消息來源,該要穩住自己的內心再做決策...跟大家分享~~(不過真的跌到人心惶惶,但到底是有多少人被這聳動的新聞影響而決定要賣呢~~~)

您也注意過媒體可靠性與消息來源有問題的資訊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