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第六次大滅絕 人類可以獨活?

在人類的破壞下,「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而極端氣候也正加劇這個狀況,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警告,在未來10年內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物種滅絕,將是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根據綠色和平基金會整理,根據 2021 年數據顯示,全球只剩下 9% 的森林完好無損;亞馬遜雨林已經失去 17% 森林面積;另外的 17% 雨林則已遭受土地退化;全球僅剩下 3% 的海洋免於人類活動與開採的壓力、商業化捕撈每年殺死了數千萬條鯊魚...

然而,以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和需求為最高原則的思維,會帶人類走向興盛繁榮,還是自取滅亡呢?

然而,即使全以人類價值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很難說哪一種生命是對人類無用而可以去除。「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是用來描述地球上種類繁多的生命,實際上都存在互依互存的關聯性,舉凡糧食、醫藥、建材、衣物、化學原料等,也都得自於生態中多元的物種,牽一髮而動全身,帶來如蝴蝶效應一般的連鎖效應。

舉例來說,蜜蜂、蝴蝶和其他重要農業授粉物種持續減少,很可能威脅到全球的主要農作產值;根據科學研究報告,腸道內的微生物會影響大腦運作,可能產生憂鬱症;自然資源是潛在新藥的豐富來源,包括青黴素、嗎啡和其他最有效的癌症化療藥物,許多人類最大致命疾病,包括癌症和心臟病,是用源自植物和真菌的藥物治療,生物多樣性喪失也可能影響未來從大自然獲取藥物的機會。此外,生物多樣性還能幫助我們抵禦污染、洪水和氣候災害及其造成的破壞...。

聯合國的專家們認為,今後,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決策不應該僅僅建立在經濟計算的基礎上。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尊重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的所有生命,例如,任何一條小魚都有權享受在河流中自由生活的權利。

從台灣現況:城市行道樹的胡亂修剪(斷頭式修剪導致颱風天樹枝易斷甚至倒樹,還常有鳥巢被毀小鳥從樹上掉下來導致骨肉分離)、河川水泥化、砍樹種電....,我看到的是:我們的政府首長、公務員、大小企業到民眾都需要「以自然為本」的環境素養。

最後問一下,當某種生物因瀕危而漲價,你會無論如何好想嘗一口嗎?家裡附近的行道樹有落葉,你會想把它們砍頭嗎?

一起學習以自然為本, 與自然共生~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