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不檢討錯誤,只聚焦於怎麼做會比較好

今天早上吃早餐時,在FB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

您給孩子貼標籤了嗎?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300&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editor-%E5%9A%B4%E9%81%B81404-180930

於是跟老公分享內容。用文章中的範例問老公,如果一個孩子第二次捉弄他的妹妹,爸爸在責罵時罵他:總是這麼調皮、不懂事,這樣會有助於孩子改過嗎?老公說,不會吧!應該只會覺得自己就是調皮又不懂事的。我說,對啊!這樣下去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是不是有可能以後就自我認知自己就是調皮又不懂事的呢?

老公說,當父母真是難啊~~~,我說,孩子是為了來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正因為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才會願意為了孩子而變得更好,不是嗎?

老公知道我在說昨天他因為小良坐我的摩托車去衛武營,然後在衛武營又跟弟弟借腳踏車騎的事,當時老公罵他自私又不負責任......,我說,應該就事論事,弟弟不借腳踏車就說不借,不用牽拖那麼多,當時老公說難道都不能念一下嗎?我沈默(我就是不喜歡他亂貼標籤,告訴孩子他們是自私、不負責任的,誰不會偶而想要偷懶一下呢?)

今天我就沒有再提昨天的事了,反正他知道就好了......

不用檢討錯誤,只聚焦於怎麼做會比較好!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運用

昨天是星期天,晚上睡覺時弟弟又陷入週日晚上的恐慌,捨不得快樂的週末假期要結束了,而週一又要面對很多壓力,躺在床上,一直在那裡念:這個週末過得好快哦!又要上學了,很煩很煩.......

過往的我,大概反應就是問他煩什麼,他會回答我上課很無聊,我大概就會跟他說無聊也沒辦法啊,就只能忍耐一下吧...,但是昨天晚上,我想到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範例,我問他煩什麼呢?他說上課很無聊,我問他,什麼課很無聊呢?他說社會、自然都很無聊。

於是我問他,社會現在在上什麼呢?他說,之前在上****,現在在上****,並不是因為課程無聊,而是老師一直照著課本念,又一直重覆重覆...,我說,是好像跳針一樣重覆嗎?那真的很無聊耶.......;我又問,那自然呢?自然在教什麼?他說,先前在教太陽,教高度角的測量,很無聊,但是現在在教植物,還有做實驗,實驗很好玩,他們用顏料染雞冠花,把白色的染成紅色的,又把莖切片......,後來我說小時候我們也有做過,是用芹菜......,接著哥哥和弟弟討論起自然課會做的有趣實驗,於是弟弟忘了原本的恐慌,最後結尾在有趣的自然實驗,然後平靜的睡著了。

這一次,我沒有試圖去解決他的煩惱,也沒有試圖去忽視或壓抑他的煩惱,只是陪伴、對話、理解,也用上了李崇建老師的習慣用語:那怎麼辦呢?

其實,孩子當下要的,也只是這樣而已......




人生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你 書摘


心得:

真的是太棒的一本書了,看了非常感動!而且想買一大堆送給對人生感到迷惘的家人朋友們!


書摘:


信任自己,啟動「自我、人際、工作」革命的12道阿德勒式練習題
想要變成社會上的貢獻型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自我實現的幸福最高境界),就要加強「勇氣」與強化「共同體感覺」。這正是學習阿德勒學說的目的。

1-6學習如何提起勇氣(只要誇幾句,豬都能上樹)
7-12學習透過何種型態維持社會的合群性(共同體感覺)

1.      小小的努力也值得關注;
常人習慣在關注做不好、不完美的地方,如同在給自己漏氣、勇氣會漸漸失去,好像想要前進卻又不停在踩剎車;關注在還不錯的地方,才是給自己勇氣,為自己加油的正確選項。

 2.      重新架構並從不同層面思考:

事情有不同的層面,好與壞端看我們從哪個面向來看,例如失敗其實是人生重要且難得的經驗。

3.      誠實面對壞情緒

不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避免否認、壓抑或扭曲事實,但不要過度關注於負面情緒,而是問自己接下來自己能怎麼做(正向思考)

4.      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認清自己的人生都是由自己決定的,接下來的日子也是操之在我。

5.      區隔功能價值(Doing)存在價值(Being)」。

正視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做所為全盤接受,不需要任何條件而承認自己的「存在價值」的人,才能與存在價值相連結,成為基盤穩固的人,不會因為些微的小事而猶豫動搖。(要有承認自己不完美的勇氣) 

6.      自我接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要把功能價值和存在價值混為一談,(不應用上下、優劣等「縱向關係」思考,而應該從「橫向關係」來思考,認知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無可取代的「存在價」值,只要注意自己本來就有,而且足夠的存在價值。只要我們的存在價值足夠,就能夠連帶滿足功能價值,兩者絕不是反向而行的。

7.      日行一善,學習給別人勇氣

給別人勇氣,自已也會得到勇氣,讓自己心靈能量滿檔;挫別人勇氣,自已也會洩氣。

8.      課題分離

只要心存善念,抱著為對方著想的心態去做該做的事,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或反應,不求回報與肯定。

9.      即使別人的意見不同,也不視為攻擊;同時,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即使意見不同也能用對話來取代對立的態度技巧在於先營造共鳴(重覆對方的話、原來XXX是這樣想的、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不過,你要不要聽聽我的想法?)

10.  犠牲小我,完成大我

判斷事情時,不是以眼前的人的利益為優先,要用更遠大的視野看待那些違反社會利益的事情(宇宙>世界>國家、社會>公司、學校>個人利益)

11.  信用-公事上凡事以信用為原則,公事公辦;

信任-私事上則不計一切,完全信任對方。

12.  做為主管放手帶來的勇氣。

以團隊為重,實踐共同體感覺,充份信任、授權、守護部下,傳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時為他們加油打氣,為部下帶來勇氣。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好文-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看到這麼一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最大的謊言嗎?

其中有一個回答:
這句話並不是謊言,只不過用錯了對象,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裡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裡折騰自己,因為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決定了你孩子從哪開始跑,往哪裡跑,怎麼跑。

全文詳見 http://woman.horo88.cc/904/?from=instant_article

107.09.26讀書會小記

107.09.26讀書會小記

開學至今已經上了3次課了,今天是第4次,吳老師百忙中終於抽空前來,教導我們欣賞前幾週所選讀白居易、劉禹錫的作品。

白居易有詩王、詩魔之稱,他的作品多用心於平易通俗,讓人們易於理解(老嫗能解),但仍有像琵琶行、長恨歌等長篇鉅作,充份利用賦比興的寫作技巧,以細致生動的描寫、新穎精妙的比喻及聯想,流露出其高深的創作功力,長恨歌寫的是君王,所用的詞語更是金光閃閃,十分華麗。

「文窮而後工」-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都被貶為司馬,因仕途的不順遂而留下真情至性的詩詞創作,例如白居易被貶後所作的琵琶行,更顯情意真摯,所以人生如有不得志時,或許只是老天要為我們開另一扇窗。

老師另外也提示,中國文字中,ㄧ、ㄢ、ㄠ最好押韻(因為字最多),日後同學創作時可以做參考 ^__^

經過老師解說,更加認識白居易這個人。

另外,今天的論語(子路第十三1-4),老師補充儒家思想的次第,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向孔子學習為政(眾人之事)之道,能帶給人民幸福(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對於世間的效益,自然比樊遲總是愛問的農耕更大!(子路第十三~4)

另有討論到才德不能兼備時的用人取捨(子路第十三~2),老師於"讀書會有感(二)已有補充

對孩子的期待2

昨天讀書會,秀容介紹分享2本書,一本是浩子的「流浪日記:世界,是我的信仰」(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0411),另一本是「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1567 ),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再進一步追蹤。

昨天有幾位同學分享了對孩子的期待,鈐鳳也分享了和孩子2個人到國外自助旅行,相依為命的經驗,可惜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讓大家充份表達……。

雖然或許討論時間暫告一段落,但如同我昨天說的,人生要有目的才不會如無舵之舟,就像昨天討論「論語」時,討論到當才德無法兼備時,會疑惑到底是才重要還是德重要,在我看來這種疑惑也是對人生的疑惑,或許應該重新思考建立的,是自己人生的價值和目的,建議同學們有時間不妨思考一下自己人生的目的,以及教育的目的,才不會因世事或各式各樣奇怪的社會現象、說法而隨波逐流,或心情載浮載沈。

同時,我一直有一種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其實都在自身,如果能完備自身,教育的問題也不再存在,想要了解自己,同理別人,建議同學可以涉獵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多問題釐清後,是能身心自在的。

回想起幾年前,我也有印象,有人問我對孩子的期待,我也跟昨天的幾位同學一樣,只期待以後不要學壞,不要給我找麻煩就好...,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初的這種期待真是不可思議的卑微,但現在我的想法卻完全不同!

我想一切的重點在於讀經以及參加一貫道(難道是求道開智慧的原因???),明白人生的目的,自然就會有信心了,有機會可以再做交流~~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對孩子的期待


生命要有其目的,才能據以設定計劃,並加以實行,教育亦同。今早的讀書會,秀容預計分享一本書「讓孩子飛」,希望大家先自行思考對孩子的期待。我仔細想想,對孩子有以下3點期待:

1.懂得感恩

2.熱愛且珍惜生命。

3.創造人生的最大價值。(對世界有好的貢獻)

因為相信孩子來到人世,必然有他們的任務,而做為父母的,是接引孩子來到人世間的第一站,最重要的自然也就是協助他們不要忘了自己的任務,進而協助他們成為有能力實現自己任務的靈魂。

我的孩子是乘願而來的仙佛,你的孩子也是,我也是,你也是......

莫忘初衷!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好文-改變命運,一定是從你的心地開始

撰寫《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從甘于宿命、抗爭宿命到擺脫宿命的奮斗經歷,感動了諸多名流大儒。曾國藩年輕時,就是讀了《了凡四訓》,才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

01

袁了凡開始不叫袁了凡,叫袁黃,號學海。
明朝萬歷年間,他出生于浙江嘉善。
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病逝了。
母親對他說:“你放棄考科舉功名吧,去學醫,學醫能賺錢,還能救濟別人。”
袁黃說:“可我很想讀書啊!”
母親說:“學醫是你父親從前的心願。”
袁黃只好從命:“那好吧!”
17歲那年,袁黃在慈雲寺擺攤賣草藥。
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走過來,躬身說:“你不應該學醫,你是仕途中人。現在改行讀書,明年可以中秀才。”
袁黃不信:“您是誰啊?”
老者說:“我姓孔,乃《邵子神數》傳人。”
袁黃一下從地上蹦了起來。
邵子,那可是宋朝第一神算子。
袁黃鞠了一躬:“您可以跟我一起回家嗎?”
袁黃把孔先生帶回家,
把他給自己算命的事告訴母親。
母親半信半疑,對孔先生說:
“那你算算袁黃小時候的事情。”
孔先生一算,竟算得分毫不差。
母親跪服,立馬將袁黃送進了學館。
第二年,袁黃一趕考,果然中了秀才。
連名次都跟孔先生預測的一模一樣:
“在縣上考試的排名是第十四名,
在市上考試的排名是第七十一名。”
母親驚呆了,對袁黃說:“趕緊去請孔先生。”

02

母親對孔先生說:“請您再給袁黃算算將來!”
孔先生一番推算後,對袁黃說:
“你哪一年可以考第幾名,
哪一年可以稟生補缺,
哪一年可以提拔當貢生。
當貢生後會去四川某縣當縣令,
三年半後,你便回到家鄉。
在53歲這年八月初十醜時,
你將壽終正寢,終身無子嗣。”
短命無子的命數,袁黃很不喜歡,也拒絕相信。
但他還是把這個命數,一一記了下來。
令人稱奇的是,以後每次考試的結果,
都與孔先生所算的絲毫不差。
但獨獨有一樁事似乎有些不准。
孔先生說:“你補稟生後,每月去領俸米時記個數,領到91石5斗時,你就會升級,成為貢生。”
可是,當袁黃領到70多石的時候,
一位姓屠的提學,看他品學兼優,決定提拔他當貢生。
袁黃暗喜:“看來孔先生算的也不全准。”
誰知道,姓屠的提學不久就離開了,
代理提學不同意提拔袁黃,擱置了決定。
再後來,一位姓殷的先生又來當了提學,
讀到袁黃論文,覺得“見識廣博,思想深刻”,
立馬將袁黃從秀才提拔為貢生。
提拔之時,袁黃剛好領俸91石5斗。
這一下,袁黃徹底相信了命數:
“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貧富貴賤,
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強求。
命里沒有的,怎麼努力都得不到;
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會有。”

03

袁黃從此唉聲嘆氣,心如死灰。
當貢生後,他按規定到北京國子監讀書。
在北京一年,他整天靜坐,也不讀書了。
“命就如此了,努力也沒有用。”
一年後,他轉回南京國子監讀書。
未進國子監前,他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
與禪師對座一室,三日不眠。
禪師暗暗稱奇:如此定力,真是了得。
于是禪師問:“凡夫不能成為聖人是因為心中多妄念,你三日沒有妄念,是什麼原因?”
袁黃回答:“我一生吉凶禍福,都被孔先生算定了,命由天定,還有什麼好想呢?”
禪師笑了:“我還以為你是一位豪傑,原來也只是一個凡夫。”
袁黃蒙了:“此話怎講?”
禪師說:“凡夫因為不能無心,所以被陰陽氣數所束縛。一個人如果誠心竭力,為善不倦,數就拘他不得。反過來,如果肆無忌憚,怙惡不悛,數也保他不住。你二十年來被孔公算定,一毫都不曾轉變,豈不就是凡夫嗎?”
袁黃問:“你是說定數也可以逃脫嗎?”
禪師說:“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只要真誠用功、多做善事,沒有不感應的。”
袁黃拜倒于地:“請師傅教我擺脫命數之法。”
禪師拿了一本《功過格》遞給他:“每晚將一天的存心行事,反省檢點,按格記功過。每至月底,總結一次,將功抵過,多余的就可作為善行了。”

04

拜別禪師,袁黃回到家里,
跪在佛前懺悔,並做了一道疏文,
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
那一天,袁黃將自己的號改為“了凡”。
“將凡夫之見,一掃而光,是為了凡。”
從此以後,他每天都活得小心謹慎,
“即便在無人之處,也常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討厭我、毀謗我的,我也安然接受。”
一年後,袁了凡到禮部參加科考。
孔先生算的命,袁了凡應考第三名,
“結果沒想到,我竟然考了第一名。”
接下來,孔先生算的命又失靈了,
孔先生沒算袁了凡會考中舉人,
哪知秋天鄉試,他竟然中了舉人。
“雲谷禪師說:命運是可以改造的。這話我更加相信了。”袁黃說。
十年後,袁了凡完成了三千善事。
他又跪在佛前懺悔,做了一道疏文,
立誓再行三千善事,希望能得子嗣。
僅僅過了一年,袁了凡便夢想成真,
夫人順利產下一子,起名天啟。
袁了凡做善事從此便更加用心。
他的《功過格》,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僅僅兩年,三千善事又已完成。
他又跪在佛前懺悔,再次做了疏文,
立誓行善一萬件,希望能遂進士之願。
三年之後,袁了凡竟然真的中了進士,
很快,吏部就補他去做了寶坻縣縣令。
一上任,袁了凡便備了一個小冊子,“我將這本小冊子取名為‘治心篇’。害怕自己做官心起邪念,因此要治心”。
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審案時,
袁了凡便將《治心篇》交給看門的人,
將其所行善事惡事,不管大小,一一記錄。
到了晚上,他再翻閱記錄,閉門治心。

05

袁了凡雖然堅持日行一善,
但夫人卻整天愁眉苦臉:“你許諾做一萬件善事,可衙門里沒什麼善事可做,什麼時候才做得完啊?”
那天晚上,袁了凡做了一個夢。
夢里遇到一位天神,他對天神說:“我很慚愧,一萬件善事很難完成。”
天神說:“現在寶坻百姓過得很艱苦,你只要給他們減糧減稅,便足以抵一萬件善事了。”
第二天,袁了凡便立即下基層考察實情。
寶坻縣的田,每畝要收銀兩分三厘七毫,
了解百姓負擔後,他覺得應下調至一分四厘六毫。
于是上書朝廷,懇請減免賦稅以充養民力。
朝廷同意其請求,並取締了各種額外攤派。
全縣百姓為此雀躍歡呼,奔走相告。
此舉,在明代歷史上被稱為“減糧善政”。
當時寶坻常鬧水災,袁了凡便興修水利。
將三汊河疏通,築堤壩抵擋水患侵襲。
他還親自帶領百姓沿海岸堤壩種植柳樹,
將連綿不斷的海堤變成了一道綠色屏障。
400年前的寶坻,多是一文不值的鹽鹼地。
地里,只適合生長水稗草和蘆葦。
但袁了凡竟然異想天開:改造鹽鹼地種水稻。
挖溝通河,調埂作田,引入良種……
三年實踐,他竟然真的種出了黃澄澄的稻子。
隨後,袁了凡又帶領百姓進行了一系列農業試驗,
並編寫了天津地區第一部農業專著《寶坻勸農書》。
“自從來了袁知縣,寶坻生活變了天。”
寶坻百姓,逢人就誇袁了凡。
1588年,是袁了凡53歲之年。
孔先生曾算命──他會死于此年八月初十。
八月初十終于來了,又終于走了。
“我無病無痛,竟然一點事都沒有。”

06

1592年,了凡被提升為兵部主事。
當時日本正侵占朝鮮,朝鮮請求大明出兵支援。
兵部右侍郎宋應昌舉薦袁了凡為軍中參贊,
協同提督李如松領兵東征,擊潰倭寇。
李如松對倭寇謊稱出使朝鮮是來封貢的,
倭寇信以為真,李如松乘其不備,
不宣而戰,于平壤大敗倭寇。
平壤之役中,李如松割敵首級報功,
袁了凡堅決反對,兩人發生爭吵,
李如松一怒之下,獨自引兵東去。
倭寇賊心不死,多次反攻,均被袁了凡擊潰。
而李如松打了勝仗,驕傲輕敵,被日寇擊敗。
李想推卸責任,遂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
朝廷不明真相,遂讓袁了凡停職返鄉。
盡心盡職,卻遭如此“待遇”,
袁了凡嘴上不說,心里還是覺得有些冤屈。
可沒想到朝鮮王竟奏報朝廷,說明了原委。
袁了凡因禍得福,被追授為“尚寶司少卿”。
此時,袁了凡年事已高,便決定回家養老。
頤養天年中,他覺得自己一生甚是傳奇,
便決定將抗爭宿命的經歷寫下來,訓誡後人。
于是他撰寫了四篇文章:“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他將這四篇文章命名為“戒子文”。
後因廣為流傳,大家將其稱為《了凡四訓》。

08

130年後,一名叫曾國藩的青年,
讀罷《了凡四訓》後,豁然驚醒。
遂將自己的號改為“滌生”。
“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他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

《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中國人,
因為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
“世人只知穴在山,不知穴在心田間;
好山好穴世間有,不是其人尋不見。
我看富貴人家墳,往往葬時皆貧賤;
待到富貴力可求,人事盡時天理變。”
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主要因素,
不是風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數,
而是一個人的“心田”,
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為。
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麼編寫,它就怎麼運行。

好文--阻礙你的不是現實困境,而是你的「內心戲」


打敗我們的,

並非真的是我們面臨的困境,

而是我們心中的恐懼。

來源 | 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這些內心活動,你是不是很熟悉?

會議上,被當眾叫起來發言,總是戰戰兢兢,擔心:「我會不會表現得很差?會不會讓這麼多同事、領導看不起?」

和朋友聊天時,不小心講錯了一句話,一直耿耿於懷:「壞了,她會不會一直記著這件事?」

被安排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任務,一直輾轉反側,把事情過了一遍又一遍,念叨:「萬一我搞砸了,怎麼辦?」

……

我強調過一個觀點: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往往並不能如實反映現實,它會受到我們認知、信念、思維框架等等因素的扭曲。

這些東西折射到「認知世界」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種種「內心活動」 —— 亦即所謂的「內心戲」。

於是,我們有了種種癥狀:

社交恐懼症:將社交能力跟個人價值綁定,認為無法流暢表達、舌燦蓮花,就說明你這個人能力不足;

冒名頂替症候群:對自己缺乏自信、底氣不足,認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只是湊巧和運氣,時時刻刻擔心別人發現自己「並沒有這麼厲害」。

「胡思亂想綜合征」:一點小小的風吹草動,就開始抑制不住地聯想:他為什麼會不理我,這說明了什麼,意味著什麼……開啟一連串的「應激反應」。

……

在這些內心活動的主宰下,我們誠惶誠恐,每天都活在壓力里,常常覺得筋疲力盡、畏縮不前,一回到家就什麼都不想干。

但是,這些內心活動真的成立嗎?

實際上,除了少數病症(比如抑鬱症、雙向障礙),其他很多現象,都只是源於我們內心錯誤的解讀,以及不恰當的信念罷了。

/ / /

想像一下: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嚴苛的環境下,缺少肯定和鼓勵,無論他取得什麼成績,父母都會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並要求他繼續進步,會導致什麼後果?

很有可能,他會成為一個向外物尋求肯定的人。

一方面,他有證明自己存在感、強化自尊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又無法做到獨立。那麼,他的思維模式很可能會傾向於「依賴性自尊」—— 亦即通過外在的肯定、對比和優越感,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表現在外表上,就是用外物的肯定來掩蓋自卑。比如討好型人格、冒名頂替綜合征,背後的原因,都有一定可能來自於這種成長環境。



再想像一下:一個人,從小就是家庭的寵兒、學校的中心,科科都是第一,一直生活在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艷羨之中,那麼,會怎麼樣?

很有可能,他會成為一個「不肯直視失敗」的人。他會習慣這種「成功的感覺」,並將其內化,從而營造出高於實際水準的「自我」。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有很強的得失心,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點點不足,讓這個「自我」跌落。

他可能會錙銖必較,樣樣都要勝過別人,為了目標可以不擇手段,等等。

在這些情況下,他們的「內心活動」,都會受到長期以來信念和認知的塑造。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在他們眼中,很可能會非常嚴重。

這就是一種「自動化思維」,以及對外在事物的解讀。

同樣,如果你恐懼於人際關係,很有可能是因為對外貌、聲音、口頭表達等不夠自信,再結合自尊和其他因素,一直生活在擔憂和自卑之中。導致碰到類似的情景,你立刻產生的、聯想到的,都是過往失敗的經驗。

這也是一種自動化思維,一種不恰當的、被歪曲了的「信念」。

這些信念外顯出來,就是最開始那些「喃喃自語」—— 我會不會搞砸?我真的能做到嗎?我要是出醜了怎麼辦?別人一定會笑話我……

它們是先於理性的。當你面臨一個熟悉的場景,這些信念就立刻被激活,發揮作用,從而使你裹足不前、難以冷靜思考。



所以,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並非真的是我們面臨的困境,而是我們心中,對這些困境的恐懼、挫敗感和不自信。

這些因素,會盤旋在我們內心中,成為我們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塑造和扭曲著我們的認知。

這就是許多壓力和挫折感的來源。

/ / /

那麼,如何破解這種情況,找回生活中的幸福感呢?

這需要刻意的鍛煉,用新的信念和習慣,去取代原本這些信念,你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我會從兩部分來闡述,分別是鍛煉方式,和鍛煉的內容。

先聊聊鍛煉方式。

我將其稱為「FESU法則」。

它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01 Focus / 聚焦


「不當信念」有一個特點:它們是無意識的,是大腦默認調用的認知框架。

什麼意思呢?在長期的生活中,有許多信念不斷得到重複、強化,乃至大腦已經完全接受了它們,於是,大腦把它們變成一種習慣,用它們來解讀和「翻譯」外在的事物。

這就是自動化思維,亦即不當信念起作用的方式。

這種模式,可以大量節省我們的認知成本,但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這些信念根深蒂固地紮根在我們心中,不斷影響著我們。

所以,要克服這些不當信念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到它們

這就是「聚焦」:當你感到這些「不當信念」正在心中萌發、生長時,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告訴自己:我正在用不恰當的信念,去解釋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是不對的。

亦即是說:不要下意識地「調用」它們,而是停下來、想一想:這些念頭對不對?為什麼它們會直接出現在我腦海里?我是否需要反思一下它們?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一切的基礎。

02 Easiness / 放鬆


大量的「不當信念」和「自動化思維」,它們所導向的都是什麼呢?是過往負面、失敗、不愉快的經驗。

這是當然的:如果導向的是正面的體驗,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你也不需要去修正它們了。

✦ 比如:

公開演講前夕,閃過你眼前的,可能是自己曾經紅著臉、結結巴巴、想講話卻講不好的畫面;

跟別人聊天時說錯話,縈繞在你心頭的,可能是曾經跟朋友因為一個小誤會,導致鬧矛盾的回憶;

被安排到一個重任時,第一時間閃現的,可能是曾經搞砸了某個任務,被領導當眾批評的經歷……

這些經驗會不斷強化我們的「不當信念」,所以,不要讓它們有機可乘。

每當你的眼前「閃回」這些不愉快的記憶時,告訴自己:它們已經過去了,要堅決把它們拋棄。

試一試深呼吸(比如4s呼吸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用正面的記憶 —— 比如聽眾的讚譽、領導的表揚、朋友的肯定,來代替這些畫面。

這可以有效地讓自己放鬆下來,慢慢調整和改善自己的狀態。

03 Switch / 轉換


「負面經歷」是不當信念的基礎。在第二步緩解它們之後,我們就要對信念本身開刀了。

如何改變這些不當信念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意識地轉變思維,用正面的、有效的信念,來取代這些習慣性的舊信念,對事物進行理解和解讀。

具體有哪些轉換信念的方式呢?下面會講。

這是整個 FESU 法則的重點,也是轉變思維方式最核心的步驟。

04 Update / 更新


用全新的、正面的信念,代入到情景中,去解讀事物之後,接下來,就是不斷地重複、強化,乃至把這個新的信念內化,徹底「替換」掉舊信念。

通過建立自己的線索和獎賞,來不斷強化新的信念 —— 這個由我們主動選擇的「慣常行為」。

這就是一整套直面內心,找到不當信念,並對其進行修正和替換的過程。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鍛煉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斷扣問內心、完善不足的能力。一開始可能很難做到,不要急,慢慢來,這絕非朝夕之功。

改變思維方式是困難的,調整一直以來的信念,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隨著刻意運用 FESU 法則,你會慢慢感受到:過去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開始有了轉變,開始顯得跟以前不太一樣了。

你要做的就是,在鍛煉、實踐和反饋之中,不斷微調和完善,把它變成一個習慣,乃至最終,成功替換掉這些不當的信念。

/ //

上面講了鍛煉的方式,FESU 法則,那麼,我們究竟該練習哪些內容呢?

有哪些轉換(Switch)信念的方法,可以參考使用呢?

下面,分享4個有效的思維技巧。

01 判斷可能域

我們的思維常常犯一個毛病:極端化。

也就是說:對於一件事情,我們要麼只考慮它好的後果,要麼只考慮它不好的後果,常常忽略了它中間的哪些可能性。

同樣,對於一個人,我們往往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思維去判斷:他要麼是一個好人,要麼是一個壞人;要麼跟我站在一邊,要麼就是我的敵人。

但實際上,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在這兩者中間,有巨大的灰色地帶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往往只對「極端」感興趣,更容易留下對「極端」的印象,因此,這就會不知不覺地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

所以,一個非常簡單但有效的方法,就是:遇到任何問題時,思考一下可能性,並用1-10給它打分。

舉個例子:當你需要公開發言時,如果你腦子裡都是「發言失敗,被大家嘲笑」的念頭,就不妨思考一下:

我發言的結果可能有哪幾種?

這其中,我最擔心的結果是什麼?

這個結果的概率是多少?1-10,我給多少分?

其他結果的概率是多少?相比之下何者更高?我更有可能得到什麼結果?

當然,概率的估算不可能準確,甚至可能很不準確 —— 但是這沒有關係。僅僅只是讓自己注意到這一點,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這就足以幫助你,讓思維從原本被限制、框定的範圍內掙脫出來,從更高、更全面的視角來審視外在情景。

02 抽離觀察

這是我自己經常使用的技巧。

我之前提過:當你受困於不良情緒時,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刻問自己:我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當你強迫自己去思考時,大腦皮層就會被激活,從而抑制杏仁核的活動 —— 這其實就是一種「抽離觀察」

什麼是抽離觀察?就是把自己從當下的狀況中「抽離」出來,用第三方的角度,去俯瞰和「觀察」自己,思考:

我在別人眼中可能是什麼樣的?

脫離立場來看,我的思考、言論、行為是什麼樣的?

我應該怎麼做,才是更符合理性的?

幾年前開始在知乎寫東西時,偶爾會遇到很不友好的評論,大約就是今天所說的「杠精」。那時,很多人會發火,語氣激烈地跟他們吵架、回擊,但我會這樣跳出來思考:

我回擊他有沒有必要?對我有什麼好處?對他有什麼意義?

如果別人點評論進來,看到我們吵架,他會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這麼一想,就會自然而然意識到,回擊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它除了短時間內讓你過把癮(可能就幾秒鐘),沒有任何正面效果。

其實,不僅僅是擺脫負面情緒,當自己面臨抉擇、選擇時,也可以這樣思考:

如果把場景切換一下,是我的一位朋友面臨同樣的抉擇,我會怎麼給他建議?

這麼一想,很多東西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03 分析內因和外因

人往往有一個思維陷阱:喜歡根據自己的意願,混淆事物的內因和外因。

最典型的,是兩種情況。

一種是大多數人的情況,喜歡把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咎於環境。做成了,是我厲害;沒做成,是我運氣不好,或者種種原因限制。

原因很簡單:我們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犯了錯」,希望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存在感。所以,這樣歸因,能夠維持自己「正確」的心理信念。

另一種呢,則是一部分人的情況:他們會把成功視為偶然,而把失敗歸因於自己。

他們的內心活動是:做成了,那是我運氣好;沒做成?看吧,我就知道,我這個人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這是一種嚴重缺乏自信的表現。很多時候,它也是導致抑鬱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實,無論哪一種,本質上,它們都存在歸因的錯誤:沒有正確分清事物的內因和外因,而是任由自己的「不當信念」驅使,產生錯誤的結論。

所以,當你遇到任何問題、障礙,乃至失敗時,不妨先想一想:

哪些因素是內因,是我的疏忽、誤判和能力不足?

哪些因素是外因,是環境、他人、客觀條件限制的?

我可以如何復盤,來避免同樣的錯誤?

通過這樣的分析,你才能真正找到問題所在,避免落入「抬高自己」或「自我貶損」的陷阱中。

04 逆向思考

什麼是逆向思考呢?就是,當你遇到排斥的事物時,不妨反過來想一想:

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

僅僅轉變一下思維方式,很多時候,就能完全改變你的心態和視角。

舉個例子:家裡要裝修,你可能要畫戶型圖、做效果圖,可能要跑多家裝修公司,要看方案,跑市場,買材料,甚至去工地現場蹲點 —— 這一整套流程下來,非常麻煩,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種折磨。

但你是否可以這樣思考:

1)我每多花一分鐘的心力,就能讓最終效果更貼近我心目中的新家;

2)熟悉這些流程、細節,以後如果有朋友要裝修,我就能教給她了;

3)甚至,我是否可以把各種細節記錄下來,加上我自己的總結歸納,寫一篇文章,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幫助他們避開各種坑。

……

這麼一想,你就會覺得,你所付出的時間、精力,並不是白白浪費掉的,它們始終會轉變成回報。

反慣性的人,哪怕是調離熟悉的崗位、改變熟悉的方法,都不會感到困擾。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用「逆向思考」看待事物。

全新的東西,固然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拓展我的視野,讓我試驗新方法、新思路的方式,豐富我的生命體驗。

保持著這樣的信念,你就不會輕易為各種瑣事、難題所困擾 —— 你甚至都不會覺得「麻煩」。

因為,一切的麻煩,反過來看,都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歡迎轉發到朋友圈,題圖來自pexels.com,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把握機會 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幸福的感覺

今天早上弟弟上2次廁所,第一次哥哥剛好要下樓去上學,於是哥哥叫我留在樓上陪弟弟,不用陪他下樓了(原本是我們2個會陪他下樓);第2次是我陪弟弟下樓上學,但他突然肚子痛還想上廁所,時間晚了,於是後來我載他去學校,他一直跟我說謝謝~~
我跟弟弟說,哥哥很愛你,媽媽也很愛你,對不對?他點點頭說"嗯",我說,那你也要對哥哥好一點,不要老是對他那麼壞,好嗎?他說"好"。
我覺得,就是要把握很多機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幸福的感覺,讓他在有情緒之際,還能記得別人對他的好,如果靈魂能多記得一些這種感覺,應該會更有力量來面對以後遇到的種種磨難......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苦難必然有其意義~~~

苦難必然有其意義~~~
人生中所有曾經經歷的苦難,或許都只是要讓你有朝一日能夠感同身受,甚至進一步找到出路......
因此,當對於別人正在承受的苦難(情緒)沒辦法感同身受時,保持謙卑,做到阿德勒說的課題分離,提醒自己善體人意,因為,或許只是因為你不曾經歷過........而不是因為別人在無病伸吟......
苦難愈多,生命的經驗愈豐富,而我們可以決定苦難的價值......(在感同身受下,藉以幫助更多的人找到出路,就不會白白受苦)
最終,要感謝生命中的磨難,為自己的生命帶來的豐富與成長.....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沒有追悔過去的必要

做父母的,難免會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總想著自己以前哪裡沒做好,千萬要提醒孩子注意,最常見的念頭,就是以前不夠用功,以致於沒有好成績,以致得不到那麼好的一份工作,所以千萬要讓孩子用功念書...又或許是覺得以前就是太用功了,以致於沒有好好享受生活,千萬不要讓孩子那麼辛苦.......

但其實這是事實嗎?正如阿德勒心理學所說,一切都是自己事後的自圓其說而已...

或許,即使你用功,或者是,即使在你20歲就知道了40歲時覺得重要的事,40歲的你也未必一切如意....

或許,即使你當初不用功,會不會現在又要追悔自己當初的不用功了......

或者,另一個面向來看,當20歲的你接觸到40歲的你認為重要的東西,你也未必會認同的......

這幾年我最熱衷的就是修行,前陣子發現了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覺得如獲至寶,前陣子偶遇正在讀大學心理系姪子,很開心預期與他應該有共通的話題了,興高采烈的跟他說,最近讀到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覺得超棒的.....,結果他一臉迷茫,我問:你應該知道阿德勒吧?他說:這個名字好像有聽過..........

當下覺得,哇咧,好浪費啊......

但是仔細想想,或許一切的事情都是在對的時間出現,才會有意義.....,所以,我沒有念心理系,而是念新聞系,也一定正是我該走的路.........,而我現在接觸到讓我震動的阿德勤、薩提爾,也正是因為我現在該接觸它們了......

非常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