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
顏回(西元前521年-西元前491年),字子淵,又稱顏子、顏淵。唐代為避李淵名諱,曾改其字為子泉。春秋魯國人。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中德行科之一。被視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門第一位。
http://blog.xuite.net/choulh1408/twblog/16408839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5%9B%9E閔子騫
閔損(前536年-前487年),字子騫,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中,孔門十哲之一,以德行修養而著稱,在這方面和顏淵齊名。
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係。
某年冬天,繼母用棉花給自己的孩子做棉襖,而假裝給子騫棉襖,其實內裏填的是蘆葦,所以他寒冷無措。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飢餓無法馭車,馬車滑入路旁的水溝內。父親非常生氣,對他喝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父親大怒,想休妻。子騫長跪於父親面,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便不再休妻,繼母也痛改前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B5%E6%8D%9F
閔損(前536年-前487年),字子騫,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中,孔門十哲之一,以德行修養而著稱,在這方面和顏淵齊名。
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係。
某年冬天,繼母用棉花給自己的孩子做棉襖,而假裝給子騫棉襖,其實內裏填的是蘆葦,所以他寒冷無措。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飢餓無法馭車,馬車滑入路旁的水溝內。父親非常生氣,對他喝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父親大怒,想休妻。子騫長跪於父親面,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便不再休妻,繼母也痛改前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B5%E6%8D%9F
冉伯牛
冉耕(前544年-?),冉氏,字伯牛。中國春秋時代末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伯牛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難過。伯牛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孔子於其病危時,特地去探望他,從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邊歎息邊說:「死,是命中註定的啊!可是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怎麼會害這樣的病啊!」[1]伯牛的德行,與顏淵、閔子騫等並駕,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跡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瘋病[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89%E8%80%95
仲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89%E9%9B%8D
敢跟孔子做對的弟子——宰予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宰姓,名予,字子我,又名予我、宰我,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弟子,為孔門十哲之一,擅長言辭。
弟子們對於孔子十分尊敬,然而有個弟子卻敢於和孔子做對,他就是宰予。孔子對宰予的態度十分微妙,在論語裡痛罵過幾次,晚年卻常想念他,誇他言語好,把他列為賢人之一。
宰予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仁的問題,宰予認為為了精進德業,服喪一年也夠了,孔子相當生氣而批評。另外,他因「晝寢」而被孔子批評為「朽木不可雕也」,為此一著名成語的來由。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k5jyx8.html
子貢
端木賜(前520年-前446年),複姓端木,春秋末年衞國人,字子貢(古同子贛)。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國。他還善於貨殖,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喪六年,為孔子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8%B4%A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8%B4%A1
冉有
冉求(前522年-?),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東周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弟子,一般後世都尊稱為冉子,而且是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冉載的嫡裔子孫。
冉有多才多藝、性格謙遜,是春秋時期有名的學者,也是孔門的七十二賢之一,政治能力較強,名列「孔門十哲」之政事科,最擅長的是理財,而且還多才多藝,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與冉伯牛、冉仲弓同族。
https://read01.com/zh-tw/R26Ekg.html#.WwJGx-xubDc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89%E6%B1%82
冉求(前522年-?),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東周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弟子,一般後世都尊稱為冉子,而且是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冉載的嫡裔子孫。
冉有多才多藝、性格謙遜,是春秋時期有名的學者,也是孔門的七十二賢之一,政治能力較強,名列「孔門十哲」之政事科,最擅長的是理財,而且還多才多藝,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與冉伯牛、冉仲弓同族。
https://read01.com/zh-tw/R26Ekg.html#.WwJGx-xubDc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89%E6%B1%82
子路
子路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孔子曾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同時也表示:「子路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傑出的「政事」人才。但也因為盡忠而身殉。子路在戰鬥中不忘記繫好帽帶,也因此而死。後代文人,多不因此視子路迂腐,而是惋惜他在危難中並未顧及自身的安全而喪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8%B7%AF
子游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亦稱言游,又稱叔氏,春秋末吳國(籍貫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
子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讚賞——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17.4)。
子游和子夏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文學指詩、書、禮、樂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學以習禮自見,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禮樂之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8%80%E5%81%83
子夏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亦稱言游,又稱叔氏,春秋末吳國(籍貫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
子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讚賞——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17.4)。
子游和子夏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文學指詩、書、禮、樂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學以習禮自見,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禮樂之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8%80%E5%81%83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以博學篤志、力行道義受到孔子的讚許,以擅長「文學」名列孔門弟子「十哲」之一。
孔子一生以傳承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周遊列國弘道不辭艱辛。子夏勤學好問,精通《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去世後,子夏又與同門子遊、仲弓等一起編定了《論語》的初稿本,及時地為「述而不作」的恩師記錄下了其言論、學說、思想、事蹟。子夏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繼孔子之後進一步研究整理古代文獻,到各地講學傳播道德理念,宣傳孔子倡導的禮樂之儀,對當地文化的繁榮、民風的教化做出了貢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5%A4%8F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17/n8712202.ht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5%A4%8F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17/n8712202.htm
高柴
高柴,字子羔,一作子皋、子高、季高。生於春秋魯昭公二十一年(B.C.521),一說生於魯昭公三十一年(B.C.511);卒年不詳。齊國人。齊國高氏是公族,齊國重臣高傒(字敬仲)即高柴的祖父輩。
高柴在孔子仕魯期間來學。他的仕官履歷是孔子弟子中最豐富的,孔子去魯前,高柴在季氏底下擔任邑宰(有武城宰、費邑宰、成邑宰等多說,所以可能不只一處)。後來跟隨孔子到衛國,擔任獄吏,又為衛大夫孔悝家臣。蒯饋之亂時,高柴逃回魯國,再度出仕。
高柴在春秋時代,與仲由、端木賜、冉求等弟子一樣,是以政績聞名的人物,只是和仲由等人相比,高柴不曾、也不會去涉入高層的政治事務。他一直都是擔任家臣、邑宰一類的職務,不曾涉入國政――即使遇到也會小心避開危險。衛國動亂的時候,高柴在路上遇到要去救援的仲由,便告訴他:「門已經關了!」仲由說:「闖闖看!」高柴勸告:「來不及的!不要自己闖到災難裡去!」然而仲由執意進入,兩人就此永別。
https://www.tctcc.taipei/zh-tw/C/Sage/Confucian/4/1/37.htm
曾參
曾參(Zēng Shēn注,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齧指痛心」的主角。平邑存曾點、曾參兩父子墓,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E%E5%8F%82
顓孫師
顓孫師(前503年-前447年),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的弟子。唐玄宗尊之為「陳伯」,宋真宗加封為「宛丘公」,宋徽宗又尊為「潁川侯」。宋度宗又尊為「陳國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子曰:「師也辟。」孔子認為子張之志過高,而或流於一偏也。所以曾子說:「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子張曾經問干祿,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因其性狂,不能守仁,故同窗敬而遠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5%BC%B5
孔子的幽默感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94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