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人生中的考卷 無所不在

昨天訪問的企業主,談到自己在某塊市場開創性地打下一片天後,遇到有競爭同業以殺價搶單的方式加入戰局,當時也曾考慮要不要跟著降價,但考量降價後能給的服務勢必縮減到自己都無法認同的情況,因此決定尊重這些逐價格而居的客戶的選擇。結果,有些客戶走了又回來了。她也堅持與客戶間形成共好的團隊,彼此尊重各自的專業,顧好各自對客戶的服務,也互相介紹客戶,形成互利共生的良好生態,至今維持市佔率八成的成績。

這就是人生中的考卷,也更讓她堅信,正能量的人會吸引正能量的人,創造充滿正能量的生態。

這也讓我想到,前一天晚餐時跟孩子聊學校的一些做法。孩子就讀的國中,近幾年做法非常特別地對功利的目的完全不加以掩飾,招生時不只招收資優班,還招收"學霸班",即便升國三,也提供全校前120名的學生,以及資優班學生特有的練習卷資源,以及專門的老師協助輔導。這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為了提升學校第一志願的數字。

某位老師跟他們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要讓你們選擇學校,而不是學校選擇你們,我想,沒說出口的是,家長也要看升學的數字來選擇就讀的學校。推敲老師為何要對他們這樣說?估計也是感覺自己的做法似乎不太符合教育的目的,只能試著自己說服(催眠)自己吧。

學校過去是單獨提供校排百名的學生自修的空間,以免他們被同儕影響,據說好像被檢舉,所以現在變成額外提供資源。我原則上都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所以我們家老大沒有加入,而老二有打算加入。但是我仍提醒他們思考這種做法可能的影響。

雖然說不要為孩子分類、貼標籤,但我們的教育體制仍在功利主義的壓迫下充滿這種光怪陸離的做法,為排名中後的孩子貼上不會讀書、會影響他人讀書的標籤,讓他們覺得自己就不是讀書的料;為排名前段的孩子貼上他們資優、績優的標籤,提供大量的期待(壓力),拼命推他們不斷讀書、練習...,直到把他們學習的胃口搞壞,或者升上大學後,沒人逼了,就茫然失去方向,或者形成種種奇形怪狀的讀書態度。

但回頭想想我們讀書、學習的目的,究竟是要用18歲以前習得的知識生活到80歲,還是在18歲前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讓我們用一輩子,來應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呢?可是,當國中、高中遭遇到被以學生的成績、升學率來評價這種考驗時,裡面的校長、主任、老師們很容易就會選擇無視學生離開學校後的學習能力與態度吧,也是這樣的原因,造成在全世界都講求終生學習的時代,台灣人仍普遍維持一出校門就不願意學習的情況。

或許,校長、主任、老師們這樣的選擇也是無可厚非,但是,他們是是感覺自己被推著走,還是真的是經過自己思考後的決策呢?有沒有思考過可能的影響,而做到防止可能的壞處呢?像是為排名中後段的學生提供鼓勵與不同程度的輔導,或者讓"菁英班"、"菁華班"的學生了解每個人有不同領域的長才,要朝不同方向做努力呢?

這又讓我想起儒家強調的"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是兩面討好?是凡事不用做到太好,中間就好嗎?事實上,中庸之道的意思,是堅守善道,而什麼是善道,要我們用心去衡量,依據自己的理念與現實,拿捏自己的"中"。因此,大人不應該再用"沒辦法"、"時勢所趨"、"形勢所逼"、"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種話跟自己或者跟孩子說,選擇跟從或者反抗,或者接受10%、20%、70%、80%,應該是依據自己的理念與現實,經過自己內心衡量後的產物,要認清楚那就是自己的決定,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不要再無奈地當一個沒有責任的受害者,對於任何選擇,也應該思考並努力去防止可能的弊端。

而正因選擇跟從或者反抗,或者接受10%、20%、70%、80%,應該是依據自己的理念與現實,經過自己內心衡量後的產物,所以每個人都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好,對於別人的評價可以加以說明,或坦然接受,而不是被戳中痛點/心虛的地方,只會見笑轉生氣而不思改善或防弊。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真誠的面對,堅守中庸之道,人們才能不斷思考真實的價值,社會才能朝正面的方向不斷進步,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沒有責任的受害者,完全不思考不抵抗地隨波逐流,那我們的社會,或者是世界,是否會沒有下限的變成地獄般可怕的樣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