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上小團體健身指導,老師講解健身房團體課程的演變,才知道原來團課起源於1950年代,為原本以男性為主的健身房帶來女性客群,而團課的教學方式有三種常見的組合,最早是自由編排的課程,到後來才出現事先設計好的課程(模組化,教學者可以自行編排,像是極限戰鬥、活氧舒展),以及事先編排好的課程(歌曲、動作都固定,像是樂活瑜珈、樂活極球、武力對決)。
在課程的設計上,團體課程是以參與者為中心的,所以要設計能助參與者達成運動目的,或者幫助他們設定自己想要的目動目標的課程,因此,強調功能性的動作,同時,從暖身、主運動到緩和動作要有一致性,也就是主運動要動哪裡,暖身和緩和動作就要配合做關節和肌肉的伸展。
編排團體課程需要考量5Q:
1.此運動的目的為何?(肌力或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技巧發展或減少壓力?)
2.實施的效果如何?(適當的關節活動、速度、有效率的姿勢...,Ex:鍛練肌力就不能用小重量多組數的課程)
3.此運動是否考量到安全問題?(潛在壓力區、環境、動作控制)
4.實施運動中是否保持身體中心線(要檢視動作的形式、姿勢與穩定是否平衡,是否符合人體工學)
5.此運動適合誰?不適合誰?(風險及好處的比例,參與者是初學者、中級或進階運動者?其他限制)
上這堂課我真是超級在狀況內的,因為老師說的課程正是我在健身房參與過的各式形態!能與生活相互印證是最棒的!不知道大家看完是不是感覺一堂課的從無到有很不容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