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9月份成為健身工廠的會員後,我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一開始先是用琳瑯滿目的各式健身器材自主訓練,每次都先在2樓的跑步機上跑20-30分鐘,再上樓做肌力訓練,也買了幾堂健身房給會員優惠的教練課,幫助我更快上手及確保姿勢正確(真的有很大的幫助!)。除了白天去健身房運動,晚上還會看健身網紅的影片,對照我的器材使用,因為大數據的原因,FB更是被健身相關的資訊給佔滿了,還加入健身新手和有肌勵等FB社群,觀摩著其他人的鍛煉方式及成果。
為什麼沒有耐性跑操場的我,居然會願意跑跑步機?我一直在想這件奇妙的事!原來是因為一來可以順便看YOUTUBE學習,二來是包括時間、速度、坡度...一切都"可以控制",還有看得見的心率和卡路里消耗,這種控制感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讓我享受著每次跑2公里,或者每次消耗160大卡,或者每次多跑5分鐘,或者幻想爬山一樣調整坡度,如果不看YOUTUBE的話,它還有很有趣的模式,可以選擇不同的場景,好像出國爬山或跑步一樣!
透過跑步暖身後,我會上樓使用肌力訓練的器材,這一點教練真的幫我很多,讓我了解並避免了許多容易錯誤的姿勢,也對各式器材有基本的使用概念,並對個人訓練的設計有一點概念。回家我也會重覆看健身網紅的影片,跟我的動作和教練的指導互相印證,加深印象,自主訓練時就能更有方向。
後來在朋友的分享下,我開始上團體課,一開始上完沒有明確地記錄,只是憑感覺上課,連上課老師是誰都沒有很記得,課後幾天對課程內容的記憶就變得很薄弱,後來我開始寫上課的記錄,找老師聊天,愈來愈知道每種課程的安排重點及目的,以及不同老師的背景和教學的差異,也會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加上課後詢問老師,儘量把每個動作都做到位。
去健身房的時間,也從一開始為了培養運動習慣要求自己每天早上準時8點到10點的自主訓練,到後來是看幾點有想上的課就跑健身房,把上課堂成當天最重要的事,下課後還會再去自主做肌力鍛練再回家,課餘的時間再排該做的事。
我粗略地了解到團體課的的系統,大致分為有氧、瑜珈、肌力、飛輪等課程,我們可以因應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課程,像是有氧提升心肺和燃脂,不同的瑜珈課程則有不同目的,有很靜態的伸展課程,也有比有氧和肌力課程更累人的肌力課程,槓鈴、彼拉提斯和超能55都是我覺得CP值超高的功能性課程,飛輪則是真的能帶你心肺功能大躍進的選項,燃脂效率無敵,也可以鍛練下肢肌力。
我的體能隨著日常的訓練逐漸提升,去爬山能健步如飛,呼吸不喘腳也不酸,還能興緻高昂地跟別人說我有多愛運動。短短不到3個月的時間,我從很討厭運動的人變成極愛運動的人,就好像原子習慣講的身份認同,我真切無懸念地變成了喜愛運動的人。
以前先生說要帶孩子騎腳踏車環島時,我的心中是充滿排斥,想說要去你們去就好的,現在的我居然也開始幻想或許真能成行?原來能力提升,勇氣也會隨之提升。
以前的我以為運動=喘、累和無聊,後來才發現原來我對運動的認識太狹隘,運動狂的先生很不以為然,不明白為什麼不能去學校跑步或者上山騎腳踏車就好,我想,就像吃東西不會只有生食或水煮的選項,或者手機不會永遠停在黑金剛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選項,也會有人將之不斷變化,推陳出新,而我們之間的差異,也正是促進世界進步的動力,以及每個人之所以在社會上能有自己舞台的原因呢!
講這麼多,其實就是希望鼓勵大家一起運動,如果你自覺是不愛運動的人,可能就是因為你是像我一樣喜愛變動,無法忍受枯燥的性格,那請你一定要給健身房一次機會,以有團體課的健身房來說,一個月只要一千元上下的支出,真的是太莫名其妙了!而多元化且不斷推陳出新的課程安排,結合教學的經驗和專業,在我看來,這些在健身房設計和教授團體課的老師,簡直就是運動界的藝術家呢。
去年有個新聞,說台灣正在邁向世界最老,原來是到2060年,台灣會有近一半的人超過60歲,所以真的不要期待以後年輕人來照顧我們,因為他們會自顧不暇。能好好照顧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而要能好好照顧自己的方式,絕對不只是買保險,靠飲食和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才更能確保生活品質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