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哲史課是孟維負責報告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重點在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源自對現代主義的質疑、否定與批判,反對現代主義一元性、永恆性的真理追求,但又不像切蛋糕一樣可以與現代主義一分為二。
而今在時代的發展下,學科的分際愈來愈模糊,科技的發展也更加速了個人批判的進程,教育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較過往的概念更為動態,是學習的引導者、行動研究者和課程的發展者,應著重的是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批判能力,但更應強化人文關懷、導入社會議題。
-------------------------------------------
覺得價值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過程十分有趣,在後現代的思維推動下,學習更重視反思,將難以捉摸的腦中概念意義化,深度的自圓其說,透過個人的思維意識覺察與轉化,找到自己經思考並認同的意義才是重點。
但相對來說思維跳躍太快,或許人與人、代與代之間的鴻溝也會愈來愈深,所以就需要強化人文關懷、導入社會議題。
意義化與設身處地的關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功課,也更應是教育的重點,而或許就是應該從成人教育起步。看待自己的身份、角色對於他人、對於社會的意義,以及對於自身靈魂修養提升的重要性,從而從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才能敬業、才能樂群,而這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目的吧,所以,不簡單當然也是正常的。
而當大人能夠做一個夠好的模範,孩子才能有樣學樣。
想到昨天請工程行來估新家的鋁門窗,很多狀況都是他問我要A或B,或者問我要什麼,對這沒概念的我還真不知道如何回應,如果他能對客戶多一點設身處地,讓我知道有什麼選項、功能和價格差異所在,不是更好嗎?如果是我就會這樣做...
麗芬提到社工常讓補助申請者的自尊折損,我覺得也是同一回事,如果社工願意多設身處地、多分析一點,或許補助申請者就會感到自己被照顧吧,而不會感到自尊被折損吧...但前提或許是社工也應該要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價值是互相的,因為有需要社會福利補助的人,才會讓這份工作需要有人做啊...。
台灣的社會就是這樣,太忙了,太無感了,太慣性、太自動駕駛了.......,從上到下都只說不聽......,如何才能夠改變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