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要有絕對的自由才能做到絕對的負責

今天早上跟老師討論,老師分享她在閱讀中看到的一句話:要有絕對的負責才能享有絕對的自由,而相對的,也要有絕對的自由才能做到絕對的負責,覺得這句話真是棒!但有多少人能看到其中的意涵?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對父母的安排加以抗拒,採取的是打或罵或情緒勒索,甚至聽過有醫生的孩子以自殘面對無法自主的人生,以自殘感受自己的存在,但父母仍以"他長大就懂了"來矇騙自己,以致許多孩子要用一生來療癒童年的傷,甚至永遠沒有長大的機會...

父母教養子女,常是企圖告訴孩子最簡單好走、勝率最高的一條路,是怕孩子吃苦,是社會常態,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又有多少父母能看到並相信"吃苦=學習=成長"這個真理?如果將困難和挫折、壓力都視為成長的養份,你還會想幫孩子安排最簡單好走、勝率最高的一條路嗎

如果沒有絕對的自由,那又如何能要求孩子能絕對的負責呢?

很少人能在有絕對自由的環境下成長,以致我們常承襲上一代的觀念,只求生,不求活,求溫飽而不曾思考自我實現。但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發現,不曾思索人生任務的我們,常慣性的選擇好走的路,活在自己的舒適圈,結果卻讓自己愈來愈膽怯,心裡愈來愈不踏實....如果能先思索人生任務,思考給自己和孩子更多自由,並將困難和挫折、壓力都視為成長的養份,我們是否能活得更踏實與負責?是否也能讓孩子活得更踏實與負責?

記得先前採訪一個企業主,白手起家的他,產品外銷全球四、五十個國家,在業界舉足輕重,甚至成為該領域第一個公開發行的公司,他分享,常有人問他,既然不會英文,為什麼當年會走外銷?他說,不為什麼,只是他一貫做選擇的原則,就是選難走的路走。這句話大大點醒了當時的我!是啊,為什麼要求安逸而不求思考和自我實現呢?

跟大家分享發現自我的學習,沒有任何選擇應該是唯一或理所當然的,在直視選擇的自由與責任的過程中,我們才是真實存在。

關於轉化學習的思考

余老師分享:

依據Mezirow轉化學習有一些特點,也給大家看一下:         

1.經驗到兩難困境。

2. 進行自我檢驗。

3. 針對已内化的角色之假設進行批判的評估(感受到與期望之疏離)。

4. 將自己的不滿與有類似經驗的他人或公共議題發生關聯。

5. 為新的行動方式尋找可能的選擇。

6. 建立新角色的勝任能力與自信。

7. 計畫一個行動方針。

8. 獲取實現個人方案所需的技能與知識。

9. 暫時努力嘗試新角色並予以評估。

10. 根據新觀點所要求的條件重新融入社會社群。 


而設計兩難情境、角色扮演、辯論、實境/實作模擬、閱讀討論、結交朋友、......很多方法喔!有時候我們去到一個文化反差很大的地方,也可能有轉化學習喔。

至於轉化學習的成效,當事人的言語、行為、態度、認知.....都可以看得出來或自己感受得到。或有時候生命挫折或重大事件(如結婚、生子、死亡、從政、升學......)也會促成轉化學習不是嗎?

不過通常一定是有困難和阻礙的經驗,有很大的觀點轉變,比較是轉化學習。有很多主觀自評的測量工具/問卷,可以上網去查。

美華回饋:轉化學習很需要自覺與主動的意願,教學者比較偏向促進與支持。這是我個人經驗。

余老師說,是這樣的!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明顯的轉化!

美華回饋:的確,我身邊就有這類人,一輩子停在受害者的情境中,不願意、不明白、不知道要尋回自己的生命力。

美華的意思是,當主動想要發現困難和阻礙正面積極的意義,就能發現,但是想要當被害者,面對困難和阻礙也只會抱怨,所以要看人~對嗎?


我是想說教學者有沒有可能設下困難和阻礙讓教學者透過從中"體驗"而學習~對於沒有自覺的人,有可能嗎?


或者一開始應該先引導沒有自覺的人也能朝向自我覺察的方向~


綜上所述,就是設計以自我覺察和成長為目標的學習,在途中規劃困難和阻礙,最後再反思所學 ,這樣的流程~


會不會很像繞口令?我是在思索促進轉化學習的教學元素與流程~


那問題又來了,轉化學習屬於成人學習理論,是 base on既有的能力和經驗,對嗎?


但對所知有限的孩子或其他學習者來說,我們也可以試著同步擴展他們的經驗,對嗎?


應用在家庭中,則是以自我覺察和成長為目標,而困難和阻礙日常就有,但家庭則要營造溫暖和支持的氛圍,並且時常一同反思生活中的困難和阻礙帶給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先謝謝老師容忍我不專業的疑問和推測~(moon oops)

問題很多,因為我覺得如果能透過設計讓學員從不愉快的感覺中獲得成長,真是門藝術~~~


轉化學習好文

https://www.zz-news.com/com/chengrenjiaoyu/news/itemid-1408480.html

跟老師分享我的學習

經過昨天跟老師的對話,我感覺老師的困擾,可能也是我曾經的困擾,想跟老師分享我的學習..

曾經我也感覺自我覺察與追尋是多麼棒的一件事,急切的希望大家都能走向這條路,譴責著那些不思進取的人,但後來我有了以下的這些發現...

1.在這個世界上,能覺醒並踏上自我追尋之路的人原本就是少數,所以大多數人只追求安逸,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了,就像每個人有自己的使命一樣,也必須有人去滿足人們追求安逸的需求,維持市場的供需平衡,而或許人也必須在基本需求滿足之後,才有可能再向上追尋。

2.就像每個人其實都有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只是誰做主的時間比較長這件事一樣,我們的靈魂也有清醒和沉睡的時候,我們應該認得清醒和沉睡的特徵,以及會清醒或沉睡的情境,清醒的時候,我們意識到我們能夠選擇,並做出選擇,同時我們也慢慢認出我們會沉睡的情況,慢慢的我們就會減少沉睡的時間,並讓自己清醒的時間愈來愈多~

3.我們不太可能期待每個人都能透過講述法就100%吸收,譴責更只會把對方愈推愈遠,倒是我試過用包容和鼓勵的方式,理解和接受對方的不完美,結果對方就不會再幫自己找理由,而能真誠面對自己的膽怯,這樣才會有清醒的勇氣...(人際間奇妙的現象:當你變成他,他就會變成你,所以阿德勒說,要用對方的眼睛看,要用對方的耳朵聽,用對方的心去感覺)

4.對我來說印象最深而且能夠一直記在心上,能不斷和與人分享的學習,不是透過閱讀或講述法,而是"轉化學習"。非常神奇的體驗,透過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能同理別人,接納別人。轉化學習在現階段好像被定義為可遇不可求的經驗,但我覺得如果能加以規劃並在教育中實現,也是門藝術呢!

以上,也是一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過程,差別的只是包容和理解~跟老師分享~

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做父母真的是非常細緻的

前幾天,哥哥在解一題弟弟月考沒寫的數學題,老公看了也拿去自我測驗一下,結果算出來後哥哥還在算,老公竟連聲催促著哥哥:算這麼久!有這麼難嗎?真的有這麼難嗎?我聽了眉頭深鎖卻不作聲......

稍晚,我跟老公說,如果孩子有問題問我,我一定會讓他們知道這題目確實不容易,而且很高興他們願意來問我.....

老公理解了,跟孩子道歉....

我跟他說,做父母真的是很細緻的事,對嗎?但這也正是它有趣的地方呢^__^

對於學習而言,難不難從來不是重點,只要把不會的弄懂就好了......但是奇怪的是,很多家長有意無意的想要展現出自己很厲害...

比孩子厲害,是值得說嘴的事嗎?....

要用孩子的眼睛看,用孩子的耳朵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擅長學習的事,千萬要自我提醒,少做為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