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從世界財富分配趨勢看到教育的方向

從世界財富分配趨勢看到教育的方向

貧富懸殊是否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當下各位同學可能只是稍有感覺,並且努力想讓孩子成為富的一方,然而,當1%的人掌握全球64%甚至更多的財富時,您還會覺得應該努力讓孩子成為富的1%嗎?想一想,那1%的人和他們的孩子出門,會是多大陣仗?(以免被搶、被綁架),那個時候的社會,會是怎樣的社會呢?

英國下議院圖書館(House of Commons Library)2018年4月發布一份驚人報告預測,2030年全球最富裕的1%人口可望掌控全球64%的財富。(資料來源 https://m.ctee.com.tw/focus/vvgc/181222)

根據英國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於2019年1月21日公布的貧富差距報告,全球前26大超級富豪的身家,已相當於地球上最貧窮34億人口的總財產;相同人口在2017年,還抵得過前42名超級富豪。(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606155)

這個趨勢合理嗎?有可能發生嗎?想一想,工業4.0的智慧製造、可以訂製完美的基因工程......,豈不正是引導世界走向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方向?

我是在聽完盧蘇偉老師的演講後,才切身有感,盧蘇偉老師的兒子,也是因為看到這樣的議題,才棄理組改文組經濟系,目標是找到減緩貧富差距的方法,並以此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認真思考當前的教育,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是否應該把過去競爭的觀念改掉,思考個人與社會間的關係?

那天,聽完盧蘇偉老師的演講,下午又去聽蔡淇華老師關於寫作的演講。蔡淇華老師說,108課綱的目的就是"共好",教學的眼光,將由過去的"我"走向"我們",引導孩子思考我們和自己、社會、國家和國際的關係。(他猜題今年大考作文可能的方向,是請孩子寫一封信,勸大家一起改善社會或自然的某個問題,寫在這裡給今年要考試的孩子們參考),剛好跟盧蘇偉老師分享的,指向同一個方向,就是使命。

我們人在人世間生存,應該要有使命感,也會從使命感中得到方向,感覺充實,努力不懈的追求,也會自然而然得到自己內心認定的成功,這應該是比社會價值中的功名利祿更加重要的。

我不喜歡用功利的角度來勸人要重視某些議題,但是看起來,無論是就功利角度的考題,或者以活出生命價值為目的,似乎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就是要把過去競爭的觀念改掉,思考個人與社會間的關係。

孩子可以怎樣思考個人和社會間的關係呢?入口在哪裡?您家的孩子有關注社會的課題嗎?有哪些呢?希望能有同學願意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