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存在價值與功能價值

小倉廣在「人生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你」一書中提到,人生的價值可以分為存在價值和功能價值,一個人光是存在就已經具有難能可貴的存在價值了...。雖然好像很簡單易懂,但對我來說又好像有點像是一種催眠式的口號,直到我看了一本書「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裡面的概念在我腦子裡發酵,到昨晚在佛堂獻供時我才真正了解到。(是仙佛給我加靈加智慧嗎?)


世界上的人與人,就好像布料中的線一般如此縱橫交錯,但是缺少任何一個,這塊布就有破洞了。沒有員工,就不會有老闆;沒有下屬,就不會有主管;沒有第二、三、四、五名的,就不會有第一名的,每個人不管是在什麼位置,都是至關重要的位置,絕對沒有誰的價值比較高,或誰的價值比較低的問題,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領悟到這一點時,我在佛堂的拜墊上覺得心裡很感動!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濟公老師才鼓勵我們積極成全,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人(反觀我的心態卻總是把"自我"放在前面,透過自己有色的眼鏡在挑人啊......)


我們人人都有當主角的機會與情境,但是當配角時也應該要認真扮演配角的角色,不要計較是主角或配角,喜劇或悲劇,因為都是獨特的體驗,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成長經驗!

認識到存在的價值,也才在不久之前。上週末去上阿德勒的課,老師叫我們回想童年時期讓我們感受到成就感的學習經驗,卻不知怎麼著,即便我小學以前成績不錯,該學的也都學了(畫畫、鋼琴、書法...),但我腦中印象深刻的卻只有失敗的、逃避的學習經驗,好像應該算有所成的學習經驗,在腦海中卻好像過眼雲煙,沒有任何深刻的感受和記憶留下。在課堂間,我好像是個異類......。

這次的探索,勾起我很多好奇。過去我一直想要知道,為何我的人生這麼茫然(40歲才找到人生方向),為何我這麼沒有動機(過往待過的業務單位,錢和出國旅遊對我來說幾乎是一點誘因也沒有),為何我的青少年時期不止一次想過要自殺或從世界上消失?我一直想要找出原因,以免孩子重蹈我的覆轍,現在的我,好像終於找到原因了。

孩堤時代,家裡對我們多只有要求和責罵,少有鼓勵和陪伴,爸爸在國小三年級以後就沒有再打過我們了,但是,要從他口中說出鼓勵或讚賞的話,卻好像十分困難,簡單來說,他能忍住不潑冷水就不錯了。

當然,重點還是在我童年時期對事情的視角有問題。老是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專注於我想要的,和我不想要的,我喜歡的,和我不喜歡的......,而不懂得看到爸媽的辛苦與付出,也從來沒有試圖去了解爸媽,陪伴爸媽......。

老公同樣也苦於人生沒有目標,以及情緒暴躁易怒,但童年家庭經濟狀況的不穩定,則讓他能夠很容易以金錢為目標。回想童年,他同樣也是在打罵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只是婆婆罵得兇,打得也兇!背後的想法是希望孩子要讀書,要爭氣,以後經濟無虞...。但是上一代都忘了,讀書的目的,或者說努力的目的,應該是要在社會中有立足點,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對別人有幫助的人,而不是只看到自身的生活......。

我和老公的共同點,就是父母從來只讓我們認識功能價值下的自己,從來沒有鼓勵和讚賞,看不到我們還不錯的地方,也不曾肯定過我們的存在價值,以致於我們找來找去,都想從功能價值中找自己,沒有功能價值就心慌意亂。卻不知道,有孩子,父母才有機會學習當父母,有時我們表現沒那麼亮眼,也是因為有我們才能襯脫出表現更好的人,孩子與我們,我們與身邊的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價值高低之分。

我從來不去想人生重不重來的問題,找到人生方向的我,很感恩自己曾經有這一段茫然的階段,讓我更能對孩子同理,協助他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也或許有這樣的成長過程,正是要幫助我了解自己人生使命的重要經驗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