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為什麼不」與「為什麼要」

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為什麼不」,為什麼不認真讀書?為什麼不會想?為什麼不願意付出努力?為什麼不自已注意......。

1.找到自己思維的來源,打破它

是否曾經平心靜氣,仔細思維看看,自己為什麼覺得孩子一定要認真讀書?自己的思維建構在什麼樣的基礎下?是否是絕對正確、唯一的一條路?

例如,讀書才能找到好工作?讀書才能成為有用的人?讀書才能養活自己?這些,都是必然的嗎?

但是,有人打電動出國比賽拿獎金,有人打棒球月入數十萬......,是否能夠嘗試理解,沒有跟我們相同成長經驗的孩子,跟我們沒有相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事。

當你也能認同,不一定要認真讀書時,你就站在跟孩子能夠溝通的正確的點了。

2.嘗試理解孩子

是否曾經嘗試理解,孩子的不認真讀書,是真的不認真?還是認真卻沒有效果,或者因為某種內心的抗拒,而一直在逃避著,或者,有他其他背後的信念存在?

3.反思「為什麼要」

如果,能夠反過來思考「為什麼要」,或許事情會容易許多。

怎麼說呢?如果我們煩惱孩子「為什麼不認真讀書?」,是不是有站在孩子的立場,詢問過孩子是否有人生目標?他的人生目標,是否需要讀書才能達成?如果他的答案是「需要」,那,為什麼還需要問孩子「為什麼不認真讀書?」

如果他的答案是「不需要」,那,是否能夠不帶任何情緒,帶他認識這個世界,檢視一下,是否真如他的理解,他的人生目標,是不需要讀書就能達成的。如果真的是如此,那又「為什麼要認真讀書?」

還有,他的人生目標,是否已經確立,還是只是階段性、暫時性的?我們需要多久陪他檢視一次呢?

最重要的是,當他的手電筒,當他感到黑暗迷惘時,願意把身邊的你打開,而不是逃避,或者摸著黑到外面找手電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